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地方公务员考试

睦霖题库>党政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考试

资料:2015年5月1日,有游客通过微信视频爆料称,在云南旅游时因购物少被女导游大骂没良心、不要脸,一时间网上谴责声一片。5月2日,网友“RIKASHIN可心”通过微博曝光游客不文明行为,“路培国一游”字样出现在武侯祠博物馆的石碑上。这条微博迅速引起众多网友关注,被转发近两千次。5月3日,因卢女士驾车突然变道,一男子车内孩子受到惊吓,该男子随后一路追赶直至将卢女士的车逼停,并对卢女士实施殴打。最终,卢女士右肩骨折、脑震荡,身上多处瘀青。舆论愤怒了,网友对男司机的批评压倒一片,“丧心病狂”“变态”“素质低”等差评黑压压一片。 不管是汽车文明还是旅游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扎根于社会文明的土壤之中。当我们只考虑自己方便而占用消防通道的时候,有人喜欢占用应急车道就不奇怪了;当我们插队成为习惯的时候,有人习惯于与行人抢路就很正常了;当我们动不动就容易动怒而崇拜暴力时,司机间对峙、鸣笛、吵起来打一架也就可以解释了……文明的滞后,说明社会上一些人的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夯实,也说明当前的公民意识养成还没跟上时代步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几条社会新闻却划出“U型”转弯。舆情从呈现一边倒到简单判断再到深入剖析的演进,让人看到社会文明建设“更进一步”的契机。 女司机被逼停遭暴打,行车记录仪却显示,两车早有并线、别车的几度斗气交锋;导游对没有消费的游客破口大骂,却有人指出这本来就是只要1元钱的“旅游消费团”;武侯祠石碑遭人刻字,网友人肉出的电话,却让同名者无辜“躺枪”、不堪其扰。几件小事,情节反转,揭示出“文明”一词背后复杂的现实语境。 面对以上几个场景,大家都有基本的文明观,对错的边界不会模糊,一些根本性的判断不会出错:不管有理没理,打人不仅是文明问题,更是法律问题;不管多么难,做好服务都是导游的本分,骂人有悖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而从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到故宫的大水缸,“到此一游”的方块字确实是文明的污点。有了这样的共识、守住这样的底线,文明才算是迈出了小小的第一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文化中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正是从自我审视开始的。有人曾提出“踢猫效应”:父亲被老板批评,回家骂孩子;孩子心里窝火,去踹路边的猫;猫逃到街上,司机避让时撞伤了路过的老板。放在“女司机被打事件”中,如果双方都能冷静下来,换位思考,或许就能打破“坏情绪传导闭环”,让事情向着不同方向演变了。惟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才让人越思索而越敬畏。这是康德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其中所谓“沉思”,绝不仅仅是重视,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审视与反省。惟有如此,才能让道德成为责任、文明成为习惯,才能让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真正走向和谐。 为了正确引导舆论,树立文明新风,某报特邀市文明办工作人员为该报“时评”栏目撰文。假如你是这位工作人员,请根据上述资料,为该报写一篇题为“理性思考文明更进一步”的短评。 要求: (1)观点明确,条理清楚; (2)紧扣材料,层次分明; (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4)不超过350字。

正确答案:理性思考文明更进一步
女司机被逼停遭暴打、导游大骂游客、武侯祠石碑遭人刻字几起事件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几件事情出现的舆情反转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文明的理性思考。
现实不是非黑即白的文明判断题,揭示出“文明”一词背后复杂的现实语境。这些新闻事件的舆情反转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迷失。人们在没有深刻体会他人处境、分析事件背景、思考道德要求的前提下匆忙下结论失之偏颇,继而引发道德迷失,走向另一个不文明的极端。
不管有没有理,打人是不对的,不论团价高低,导游做好服务是应该的,这是应有的共识。因此,每个人面对此类事件,不管是旁观者还是当事者,可以多看一面、深想一点。从支持一方,到诘问双方;从看到结果,到关注原因。有了思考“递进一层”,文明才会“更进一步”。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