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舟双楫》论书还说了些其他什么没有?
正确答案:
《艺舟双楫》论书涉及面广,具有较多的精彩论述,但也有被他说错了的地方。我们现在暂且撇开他的不足之处,把其中的要点再举一二,以见大概。在《述书上》,他陈述老师邓石如论结字布局的名言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前面两句话是说写字要有疏有密,并要有意识地拉开距离,使疏者更疏,密者更密,从而造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后两句则指的是作书要常常估量留白的地方,并应把这留白的地方看作是整个字,乃至整篇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处理。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使奇妙的意趣意外地产生出来。在《历下笔谈》中,他对用笔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足以破平时人们写字画时两头重,中截空怯的弊端,发前人之所未发。
又如《答熙载九问》中说:“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分书之骏发满足,以毫平铺于纸上也。真书能敛墨入毫,使锋不侧者,篆意也;能以锋摄墨,使毫不裹者,分意也。有涨墨而篆意没,有侧笔而分意漓(薄)。”深刻地阐述了篆书和隶书笔意在楷书中的体现,如果不这样的话,所书便不耐人寻味了。
在《答熙载九问》中,他还说道:“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法所以不传也。”从辩证的正反两面,点出了写草书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点画的重要性。此外,他在同篇中又介绍自己的临摹心得说:“临摹古帖,笔画地步必比帖肥、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传其意者也。”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至于《答三子问》中所说的:“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阁本》所载张华、王导、庾亮、王廙诸书,其行画无有一黍米许不曲者,右军已为稍直,子敬又加甚焉,至永师,则非使转处不复见曲之妙矣。”所论虽然精妙,但这种曲是行笔用逆、用涩、提按而进所自然形成的。初学书法的人如果不懂其中巧妙,一味地求曲,反会弄巧成拙,形成线条扭曲的抖抖病,那就误入歧途了。
又如《答熙载九问》中说:“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分书之骏发满足,以毫平铺于纸上也。真书能敛墨入毫,使锋不侧者,篆意也;能以锋摄墨,使毫不裹者,分意也。有涨墨而篆意没,有侧笔而分意漓(薄)。”深刻地阐述了篆书和隶书笔意在楷书中的体现,如果不这样的话,所书便不耐人寻味了。
在《答熙载九问》中,他还说道:“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法所以不传也。”从辩证的正反两面,点出了写草书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点画的重要性。此外,他在同篇中又介绍自己的临摹心得说:“临摹古帖,笔画地步必比帖肥、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传其意者也。”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至于《答三子问》中所说的:“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阁本》所载张华、王导、庾亮、王廙诸书,其行画无有一黍米许不曲者,右军已为稍直,子敬又加甚焉,至永师,则非使转处不复见曲之妙矣。”所论虽然精妙,但这种曲是行笔用逆、用涩、提按而进所自然形成的。初学书法的人如果不懂其中巧妙,一味地求曲,反会弄巧成拙,形成线条扭曲的抖抖病,那就误入歧途了。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