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抒情角色,并举例说明抒情角色如何在表现在抒情性作品中的?
正确答案:所谓抒情角色类似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述者概念,是抒情性文学作品中作家在作品中所设置的情感表现的代言人,是作品中的情感主体,同叙述者相比,抒情角色与作家的态度更为一致。
抒情性文学作品的抒情角色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抒情角色往往同时承担叙述者的任务,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发作家的情感,多见于叙事诗。白居易《长恨歌》,抒情角色在讲述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叙述过程中融入诗人的感情色彩,对李隆基前期耽乐误国,作者不时讥讽,对李、杨后来的生死相隔,又怀以怜悯,对李、杨不顾天人阻隔、依然苦苦相思相恋的深情,则深表同情。此外,在许多山水诗中,抒情角色与此相似,以景物的旁观者身份抒写对于所见景物的观感。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全诗纯是写景,但作家那份喜爱与赞叹已跃然纸上。
第二种抒情角色是作品中人,也即作品中某一角色是情感的主体,但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与这一角色一致,甚至就是作家自己的情感。通常称为代人抒情或托人抒情。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作品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女子对远戌丈夫的思念之苦,而作家显然对于这一情感是抱以同情的,二者的情感体验是一致的。杜甫《兵车行》中那个质问“道旁过者”:“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行人”实质就是作者在作品中的代言人,二者的情感完全一致。诗人只是借役夫之口抒发对唐王朝连年频繁战争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抒情方式的实质是作家设身处地地扮演抒情角色的社会身份,以抒发自己的对这一自己非常关心的外在现象的情绪体验。
第三种抒情方式是抒情角色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并不使用任何人称但读者可以明显见出是作家自我感受的直接倾诉。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位呼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吾”也就是作者本人。有的作品中虽然没有第一人称的称谓,但显然是诗人自我的感情的表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直接抒写作家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欲返乡的喜悦心情。
第四种实质是以上几种方式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表现为作品中抒情角色的转换。作品中的抒情角色不只一个,作为各自情感主体抒发情感,这些情感相互关联,或相通,或相悖,多出现在有叙事性的诗歌或抒情散文中。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一开始实际的抒情者是“我”,即作者本人,但在琵琶女自述身世时,抒情角色就自然地转换为发生转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到“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则又转换为作者本人。这里二者的情感是基本一致的。白居易《轻肥》中同样有抒情角色的转换,“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大夫”、“将军”之辈的情感描述,作家主体的情感显然与此相悖,“衢洲人食人”正点出作家的批判立场。
抒情性文学作品的抒情角色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抒情角色往往同时承担叙述者的任务,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发作家的情感,多见于叙事诗。白居易《长恨歌》,抒情角色在讲述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叙述过程中融入诗人的感情色彩,对李隆基前期耽乐误国,作者不时讥讽,对李、杨后来的生死相隔,又怀以怜悯,对李、杨不顾天人阻隔、依然苦苦相思相恋的深情,则深表同情。此外,在许多山水诗中,抒情角色与此相似,以景物的旁观者身份抒写对于所见景物的观感。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全诗纯是写景,但作家那份喜爱与赞叹已跃然纸上。
第二种抒情角色是作品中人,也即作品中某一角色是情感的主体,但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与这一角色一致,甚至就是作家自己的情感。通常称为代人抒情或托人抒情。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作品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女子对远戌丈夫的思念之苦,而作家显然对于这一情感是抱以同情的,二者的情感体验是一致的。杜甫《兵车行》中那个质问“道旁过者”:“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行人”实质就是作者在作品中的代言人,二者的情感完全一致。诗人只是借役夫之口抒发对唐王朝连年频繁战争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抒情方式的实质是作家设身处地地扮演抒情角色的社会身份,以抒发自己的对这一自己非常关心的外在现象的情绪体验。
第三种抒情方式是抒情角色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并不使用任何人称但读者可以明显见出是作家自我感受的直接倾诉。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位呼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吾”也就是作者本人。有的作品中虽然没有第一人称的称谓,但显然是诗人自我的感情的表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直接抒写作家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欲返乡的喜悦心情。
第四种实质是以上几种方式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表现为作品中抒情角色的转换。作品中的抒情角色不只一个,作为各自情感主体抒发情感,这些情感相互关联,或相通,或相悖,多出现在有叙事性的诗歌或抒情散文中。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一开始实际的抒情者是“我”,即作者本人,但在琵琶女自述身世时,抒情角色就自然地转换为发生转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到“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则又转换为作者本人。这里二者的情感是基本一致的。白居易《轻肥》中同样有抒情角色的转换,“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大夫”、“将军”之辈的情感描述,作家主体的情感显然与此相悖,“衢洲人食人”正点出作家的批判立场。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