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社区工作者

睦霖题库>公共事业技能鉴定考试>社区工作者

资料1.在2013年十一黄金周里,全国各地旅游景点人潮汹涌,但与景区人气爆棚相比,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则备受冷落。据统计,国庆期间,B市市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近10万人次。乍一看,绝对数字并不低,但长假8天,平均每天不过1万多人走进图书馆,对B市这样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型城市而言,还是太少了。 其实,不只是节假日,就是平时,公共文化场馆的利用率也不容乐观。B市市社科院日前出版的《2012B市文化蓝皮书》显示,近九成人每年光顾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不足5次。广东、上海、长沙等地所做的类似调查也显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全面免费开放的今天,“无障碍”、“零门槛”为什么没能使公共文化设施顾客盈门,的确值得思索。 许多人即便有了时间也想不起到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走一走、看一看。毛泽东曾说,旧中国的一大特征就是“一穷二白”。所谓“穷”,指的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不够富裕;所谓“白”指的是文化落后,国民素质低。应该看到,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奋斗,“一穷二白”的帽子早被中国扔到太平洋里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今天中国人均收入已超5000美元,但在许多国人心目中仍然没有把文化作为改进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素养的必需品。仅以公共图书馆图书证的拥有率而言,美国国民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证的比例是67%,英国约为70%。而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仅为582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0.47%。如果说以前图书馆办证收费阻挡了一部分读者进入,但现在全面免费开放了,这一比例仍然没有大幅提高。 国际上有种说法,认为人均收入如果超过某一界限,文化消费就会蓬勃兴起。其实,这种观点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不是什么客观规律,不是一定就会发生的。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养成文化享受和文化消费的习惯,即便有了钱,也不一定就会去读书、欣赏艺术。“文化味儿”不是有了钱就会有的。 尽管免费开放消除了公众进入的门槛,但因宣传不够,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去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不用花钱。据B市市调查,竟有一半公众不知道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是做什么用的,更别提自己能从上述公共文化机构里获得什么。在英国,婴儿出生后,当地图书馆就会给尚在襁褓中的他寄去读者证。 资料2.如果不是经人指点,很难发现这个“隐秘”在盘龙区某小区内的图书阅览室。下午3点,阅览室大门紧锁,几个老人正坐在门前闲聊,他们说,阅览室偶尔会开门,但很少有人进去。一个老人说:“柜子上都落灰了,没人去,也没人管。”走访了几个老小区,大部分都关着门,有的说是管理员有事不在,有的说正在装修,有开着门的,却发现里面没人看书,倒是有几个老人家在打牌。 据某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社区的图书室建于2004年前后,与他们同时建设的还有一大批图书室。当时,是由昆明市民政局、市文化局牵头,在全市社区建成219个社区图书室,并为每个社区图书室配置2600元的新书,地方财政拨给2000元的建设经费。而后期,图书馆基本靠单位和个人捐赠来补充书籍,工作人员也都是社区征集的志愿者。 “我知道社区有图书室,但从来没去过,听说不怎么开,我宁愿坐车去市图书馆看书。”一位大爷说,家里订着报纸,很多新闻在家里就可以看了,而想看的书社区图书室里都找不到,而且又不常开门,社区里的居民都不怎么去。 家住北市区的杨女士也谈到,尽管小区内有图书室,但是去的人很少。里面的书不仅破旧,而且很少有更新,别说年轻人不愿去,连小孩也不怎么感兴趣。 李阿姨算得上是社区图书室的“常客”,经常会带着小孙女去看书,她认为,比起打麻将,看书对老人孩子都更有用,但她同样也觉得社区图书室能看的书太少了。“社区里的书好久没有换新的了,感兴趣的基本都看了。尤其是小孩子的书,基本都跟不上。”李阿姨说,现在小孙女更喜欢去大的图书馆看书。她认为,其实社区图书室对于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可以说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很受欢迎,但是因为其藏书更新缓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 请简要概述“资料1~2”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要求:归纳得当,概括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00字。

正确答案:主要问题是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未达到“零门槛”顾客盈门的效果。原因有:
一、在习惯上,我国民众文化享受和文化消费的习惯没有建立,未把文化作为改进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素养的必需品。
二、在宣传上,公共文化设施自身宣传不够,使其地处“隐蔽”,鲜为人知。
三、在管理上,社区文化设施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专门的工作人员,不能按时开放并提供阅读便利。
四、在投入上,经费不足导致图书更新慢,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