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马某,男,45岁,已婚,干部。于2013年5月18日前来院就诊。 自诉腹胀、隐痛,消瘦、食欲不振、厌油腻近3年。无明显诱因从2009年3月开始,出现上述症状。在县医院及市某医院检查,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予口服抗病毒药物及保肝降酶药,症状有所改善,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并于右上腹触及包块,遂前来院求治。现症见:右上腹胀隐痛,痛处有包块,固定不移,食少纳呆,胸腔痞满,嗜睡,肢倦乏力,气短心悸,劳累后加重,时有干呕欲吐。既往体健,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家族史。查体:T36.8℃,P78/min,R20/min,BP145/80mmHg。面色萎黄晦暗,眼睑结膜色淡,舌质淡有瘀斑,苔薄白,脉虚弱涩。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肝脏于肋下2指可触及,质如触鼻尖,有压痛,表面不光滑,可见肝掌,蜘蛛痣,双下肢轻度水肿。血常规:WBC3.1×109/L,N60%,L35%,RBC2.7×1012/L,Hb76g/L,Plt80×109/L;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145U/L,谷草转氨酶160U/L,谷氨酰转移酶78U/L。B超显示:肝硬化。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正确答案:
基本资料:马某,男,45岁,已婚,干部。于2013年5月18日前来院就诊。
主诉:腹胀、隐痛,消瘦、食欲不振3年,加重3个月。
现 病史:自诉腹胀、隐痛,消瘦、食欲不振、厌油腻近3年。无明显诱因从2009年3月开始,出现上述症状。在县医院及市某医院检查,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予口 服抗病毒药物,及保肝降酶药,症状有所改善,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并于右上腹触及包块,遂前来院求治。现症见:右上腹胀隐痛,痛处有包块,固定不移,食 少纳呆,胸腔痞满,嗜睡,肢倦乏力,气短心悸,劳累后加重,时有干呕欲吐。
既往史:既往体健。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6.8℃,P78/min,R20/min,BP145/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精神不振。面色苍黄,眼睑结膜色淡,舌质淡有瘀斑,苔薄白,脉虚弱涩。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肝脏于肋下2指可触及,质如触鼻尖,有压痛,表面不光滑,可见肝掌,蜘蛛痣,双下肢轻度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3.1×109/L,N60%,L35%,RBC2.7×1012/L,Hb76g/L,Plt80×109/L;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145U/L,谷草转氨酶160U/L,谷氨酰转移酶78U/L。B超显示:肝硬化。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右上腹胀隐痛,痛处有包块,固定不移,食少纳呆,胸腔痞满,嗜睡,肢倦乏力,气短心悸,劳累后加重,时有干呕欲吐等为主要表现,可诊断为积聚。舌质淡,有瘀斑,苔薄白,脉虚弱涩,辨证为正虚瘀结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久病,邪盛正衰,中气失运,瘀血内阻,新血难生,精血亏耗,而见腹胀隐痛,痛处有包块,固定不移;肝脾两虚,运化转输水谷精微不利,而见食少纳呆,胸腔痞满,嗜睡,肢倦乏力,气短心悸;舌质淡,有瘀斑,苔薄白,脉虚弱涩为正虚瘀结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腹胀、隐痛,消瘦、食欲不振3年,加重3个月。
2、主症:右上腹胀隐痛,痛处有包块,固定不移,食少纳呆,胸腔痞满,嗜睡,肢倦乏力,气短心悸,劳累后加重,时有干呕欲吐。
3、查体:面色萎黄色暗,眼睑结膜色淡。腹部平坦,肝脏于肋下2指可触及,质韧如触鼻尖,有压痛,表面不光滑,可见肝掌、蜘蛛痣,双下肢轻度水肿。
4、辅助检查:血常规:WBC3.1×109/L,N60%,L35%,RBC2.7×1012/L,Hb76g/L,Ph80×109/L;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145U/L,谷草转氨酶160U/L,谷氨酰转移酶78U/L。B超显示:肝硬化。
西医鉴别诊断:与原发性肝癌鉴别。原发性肝癌肝脏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压痛。可有肝硬化征象,如甲胎蛋白>400μg/L持续4周或甲胎蛋白>200μg/L持续8周,可明确诊断。
诊断:
中医诊断:积证(正虚瘀结)
西医诊断:1、肝硬化
2、慢性乙型肝炎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人参6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6g,赤、白芍各10g,熟地黄10g,三棱9g,莪术9g,五灵脂10g,苏木6g,阿魏6g,海浮石20g,瓦楞子20g,香附15g,槟榔6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休息:肝功能代偿者,宜适当减少活动。失代偿期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
(2)饮食:一般以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而可口的食物为宜。
(3)支持疗法。
2、药物治疗目前无特效药,不宜滥用药物,否则将加重肝脏负担而适得其反。
(1)补充各种维生素。
(2)保护肝细胞的药物:如肝泰乐、维丙肝、肝宁、益肝灵(水飞蓟素片)、肌苷等、10%葡萄糖液内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B6、氯化钾、可溶性胰岛素。
主诉:腹胀、隐痛,消瘦、食欲不振3年,加重3个月。
现 病史:自诉腹胀、隐痛,消瘦、食欲不振、厌油腻近3年。无明显诱因从2009年3月开始,出现上述症状。在县医院及市某医院检查,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予口 服抗病毒药物,及保肝降酶药,症状有所改善,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并于右上腹触及包块,遂前来院求治。现症见:右上腹胀隐痛,痛处有包块,固定不移,食 少纳呆,胸腔痞满,嗜睡,肢倦乏力,气短心悸,劳累后加重,时有干呕欲吐。
既往史:既往体健。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6.8℃,P78/min,R20/min,BP145/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精神不振。面色苍黄,眼睑结膜色淡,舌质淡有瘀斑,苔薄白,脉虚弱涩。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肝脏于肋下2指可触及,质如触鼻尖,有压痛,表面不光滑,可见肝掌,蜘蛛痣,双下肢轻度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3.1×109/L,N60%,L35%,RBC2.7×1012/L,Hb76g/L,Plt80×109/L;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145U/L,谷草转氨酶160U/L,谷氨酰转移酶78U/L。B超显示:肝硬化。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右上腹胀隐痛,痛处有包块,固定不移,食少纳呆,胸腔痞满,嗜睡,肢倦乏力,气短心悸,劳累后加重,时有干呕欲吐等为主要表现,可诊断为积聚。舌质淡,有瘀斑,苔薄白,脉虚弱涩,辨证为正虚瘀结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久病,邪盛正衰,中气失运,瘀血内阻,新血难生,精血亏耗,而见腹胀隐痛,痛处有包块,固定不移;肝脾两虚,运化转输水谷精微不利,而见食少纳呆,胸腔痞满,嗜睡,肢倦乏力,气短心悸;舌质淡,有瘀斑,苔薄白,脉虚弱涩为正虚瘀结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腹胀、隐痛,消瘦、食欲不振3年,加重3个月。
2、主症:右上腹胀隐痛,痛处有包块,固定不移,食少纳呆,胸腔痞满,嗜睡,肢倦乏力,气短心悸,劳累后加重,时有干呕欲吐。
3、查体:面色萎黄色暗,眼睑结膜色淡。腹部平坦,肝脏于肋下2指可触及,质韧如触鼻尖,有压痛,表面不光滑,可见肝掌、蜘蛛痣,双下肢轻度水肿。
4、辅助检查:血常规:WBC3.1×109/L,N60%,L35%,RBC2.7×1012/L,Hb76g/L,Ph80×109/L;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145U/L,谷草转氨酶160U/L,谷氨酰转移酶78U/L。B超显示:肝硬化。
西医鉴别诊断:与原发性肝癌鉴别。原发性肝癌肝脏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压痛。可有肝硬化征象,如甲胎蛋白>400μg/L持续4周或甲胎蛋白>200μg/L持续8周,可明确诊断。
诊断:
中医诊断:积证(正虚瘀结)
西医诊断:1、肝硬化
2、慢性乙型肝炎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人参6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6g,赤、白芍各10g,熟地黄10g,三棱9g,莪术9g,五灵脂10g,苏木6g,阿魏6g,海浮石20g,瓦楞子20g,香附15g,槟榔6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休息:肝功能代偿者,宜适当减少活动。失代偿期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
(2)饮食:一般以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而可口的食物为宜。
(3)支持疗法。
2、药物治疗目前无特效药,不宜滥用药物,否则将加重肝脏负担而适得其反。
(1)补充各种维生素。
(2)保护肝细胞的药物:如肝泰乐、维丙肝、肝宁、益肝灵(水飞蓟素片)、肌苷等、10%葡萄糖液内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B6、氯化钾、可溶性胰岛素。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