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孟子用来论证“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抽象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说。”“善”即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孟子认为“善”是人生而俱来的本性。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古代帝王所以有“仁”政,那就是因为他有“不忍之心”。除此之外,人还有其他的天赋本性,即“四端”。
(1)“四端”
“四端”即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甚至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因此,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能算作人。
(2)“大体”与“小体”
“大体”指心,即先验的“善性”,“小体”指耳目之欲,即人欲。“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意思是说,“大人”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不使它丧失,并且用“心”来主导耳目之欲,所以是“大人”;而“小人”则不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使它失掉了,而听任耳目之欲无限发展,所以就是“小人。”但在实践中,孟子严格区分“君子(大人)”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行,只有“君子”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
(1)“四端”
“四端”即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甚至认为,人跟禽兽的差别极其微小,仅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因此,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能算作人。
(2)“大体”与“小体”
“大体”指心,即先验的“善性”,“小体”指耳目之欲,即人欲。“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意思是说,“大人”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不使它丧失,并且用“心”来主导耳目之欲,所以是“大人”;而“小人”则不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使它失掉了,而听任耳目之欲无限发展,所以就是“小人。”但在实践中,孟子严格区分“君子(大人)”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行,只有“君子”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