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文学理论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文学理论

如何理解期待视野?

正确答案: 期待视野作为接受美学的一个术语,最早由社会学家曼海姆和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由德国文学理论家姚斯首先将这个术语引入他的接受美学的理论之中。接收美学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这三角关系之中,读者并不是被动因素.不是单纯作出反应的环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一种主动的态度,参与创造文学作品,甚至创造文学的历史。读者的主动在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在接收活动开始之前,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界”。这是一种“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第二,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理解与阐释。第三,读者的想象性再创造。其中第一个方面发生在阅读之前,而第二第三个方面则发生在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过程之中。因此姚斯也认为“期待视野”是对作品的“先入之见”。这种“先入之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基本态度以及评价。
“期待视野”的作为中介,它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利用“期待视野”所形成的对作品文体、形象、意蕴的期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作者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也往往利用这一中介来表明或者暗示作品某方面的意图和含义。例如契诃夫的小说《公务员之死》中力图唤起人们对小人物的“期待视野”。鲁迅的《少年闰土》中对一个还未受到生活压迫的少年的期待。所有这些都表明文学艺术作品之间是相关的。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文学作品正是由于读者和批评家的“期待视野”才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褒贬和接收方面的特征,而接收的结果又会反馈给作者,或者影响到其他作者甚至后起的作者,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某种制约,各个孤立的文学作品之间就取得了密切的关系。
“期待视野”这个概念不仅是横向的起中介的作用,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既定的“期待视野”与一部新作品不一致时,就产生了一种所谓审美的距离,这是一种打破平衡的情况;审美距离的克服,则是新平衡的建立。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不断建立,就形成了“期待视野”的变化。姚斯将这一过程称为“视野改变”。由于读者的“视野改变”可以反馈给作者,也由于作者必须阅读其他人的作品而成为一个读者,因此,这种改变必然会引起文学风貌的变化。根据这个原理,姚斯把文学史说成是“读者的文学史”,读者“对作品接收的历史”,或文学作品“效果自身的历史”。“期待视野”的观点总体来说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以描述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思路,有着其积极的意义。而我们对这种观点的接受就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吸收其合理因素。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