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导入语:“2008年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盘点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一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9月份“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古老文明、开放胸怀和科技水平。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面对1月的南方特大冰冻灾害,5月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9月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及11月的杭州地铁工地塌陷事件,果断行动、群策群力,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这一年的世界也不太平,巴以冲突升级,索马里海盗猖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通过盘点,我们发现2008年可谓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但是,回首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缺少灾难,相反,在对灾难的反思中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这使我想起了中央民族大学敬文东教授的一句话:“我们从不缺少灾难,也从不缺少痛苦,缺少的只是对灾难和痛苦的深入审视、思考与咀嚼。”今天,我们就从对敬教授这句话的思考中来探讨本堂课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人类如何应对世界性灾难?--以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解读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设计的四个教学环节是:第一,出示三幅图片,再现当时纽约股市崩溃情形下人们的焦虑;第二,出示一则文字材料,师生分析出现经济危机的原因;第三,结合一个表格,分析经济危机的特点;第四,出示大量材料(十幅图片和一则文字材料),展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贫困失业、无家可归、游行冲突和法西斯势力崛起等现象,为介绍罗斯福新政做铺垫。经过仔细斟酌,又调整如下:第一,出示大量有关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氛围。第二,结合所出示的材料,让学生归纳经济大危机的特点。第三,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突然爆发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危机,是偶然的吗?出示材料师生共同研讨。第四,应该怎样解决经济大危机?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而讲述胡佛的坚守传统,并为罗斯福的大胆创新--“新政”做铺垫。问题: (1)上述课堂导入有何特征?这种导入有何作用? (2)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整与所选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2)教学过程的调整合理。原来的教学过程中,四个环节之间没有联系性,修改后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将课堂内容循序渐进地展现出来,体现了课堂的整体性。原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少,修改后增加了感性材料,使学生可以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参与课堂学习并回答问题,同时环节间的衔接问题有启发性。修改后的教学环节四,为罗斯福新政铺垫的内容是与胡佛传统政策的对比,与修改前该环节中平白的现象展示相比更加有冲突性,能够突出罗斯福新政的有效性,引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有不合理的地方。在回答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时,学生归纳时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师生共同探讨缺乏学生自主性。教学方法应加入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能够全体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