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同等的货币供给可能有偏大或偏小的市场总需求;同等的市场总供给又可能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货币供求均衡是否就意味着市场供求均衡?你能否就我国近年这方面的情况谈谈自己的认识?
正确答案:
(1)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之间的关系
①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②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绝非是等量的。
③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样,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④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
⑤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2)同等的货币供给可能有偏大或偏小的市场总需求
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而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其中主要是贷款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有这样的逻辑关系:银行贷款活动调节货币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显然,如果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它作为载体的总需求也是适当的。因为这样的货币供给和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
然而可能出现另外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这就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提供补充的货币供给予以弥补,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货币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
(3)同等的市场总供给可能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系可以最简括地划分为两个方面:商品、服务运动的方面和货币运动的方面。货币方面的任务就是保证商品、服务的实体方面正常运转。显然,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然而,宏观的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体现出来的。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直接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供给为流通所吸纳,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企业有紧迫的投资需求,需要更多的货币,则往往超出收入提供的可能去争取追加的货币;反之,投资的需求较小,不那么需要货币,则收入的货币就会变为静静面对流通而不流通的货币储存。个人的消费需求,是旺盛还是疲软,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引出类似的现象。当然,无论是企业的货币需求还是个人的货币需求,从总体上受制于总供给。总供给决定收入,而收入是货币需求函数最具有决定作用的自变量。对宏观、对微观均系如此。但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其独立性。对任何一个微观主体来说,相对于自己的收入,对货币的需求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因而,微观的货币需求——指可以实现的货币需求,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是等于由市场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
(4)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即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原因在于:
其一,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满足交易需求而作为流通手段(包括流通手段的准备)的货币,即现实流通的货币形成市场需求;而作为保存价值的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则不构成市场需求,或者说它是潜在的需求而不是当期的需求。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货币供给=现实流通的货币+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市场需求=现实流通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
其二,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或使之出清,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对积蓄财富所需的价值保存手段并不单纯取决于市场供给,或至少不单纯取决于当期的货币供给——用于保存财富的货币有很大部分是多年的积累。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
如果简单理解,可以说市场总供需的均衡关系是与处在现实流通状态的货币的供需关系一一地对应着。但也应该注意,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之间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在不断转化的。这就意味着,现实不流通的货币量对这个均衡也有作用。所以,在思考市场均衡与货币均衡有紧密联系的命题时,必须明确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断深入认识在这对有所区别的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复杂关联。
①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②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绝非是等量的。
③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样,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④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
⑤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2)同等的货币供给可能有偏大或偏小的市场总需求
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而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其中主要是贷款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有这样的逻辑关系:银行贷款活动调节货币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显然,如果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它作为载体的总需求也是适当的。因为这样的货币供给和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
然而可能出现另外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这就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提供补充的货币供给予以弥补,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货币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
(3)同等的市场总供给可能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系可以最简括地划分为两个方面:商品、服务运动的方面和货币运动的方面。货币方面的任务就是保证商品、服务的实体方面正常运转。显然,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然而,宏观的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体现出来的。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直接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供给为流通所吸纳,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企业有紧迫的投资需求,需要更多的货币,则往往超出收入提供的可能去争取追加的货币;反之,投资的需求较小,不那么需要货币,则收入的货币就会变为静静面对流通而不流通的货币储存。个人的消费需求,是旺盛还是疲软,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引出类似的现象。当然,无论是企业的货币需求还是个人的货币需求,从总体上受制于总供给。总供给决定收入,而收入是货币需求函数最具有决定作用的自变量。对宏观、对微观均系如此。但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其独立性。对任何一个微观主体来说,相对于自己的收入,对货币的需求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因而,微观的货币需求——指可以实现的货币需求,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是等于由市场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
(4)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即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原因在于:
其一,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满足交易需求而作为流通手段(包括流通手段的准备)的货币,即现实流通的货币形成市场需求;而作为保存价值的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则不构成市场需求,或者说它是潜在的需求而不是当期的需求。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货币供给=现实流通的货币+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市场需求=现实流通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
其二,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或使之出清,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对积蓄财富所需的价值保存手段并不单纯取决于市场供给,或至少不单纯取决于当期的货币供给——用于保存财富的货币有很大部分是多年的积累。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
如果简单理解,可以说市场总供需的均衡关系是与处在现实流通状态的货币的供需关系一一地对应着。但也应该注意,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之间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在不断转化的。这就意味着,现实不流通的货币量对这个均衡也有作用。所以,在思考市场均衡与货币均衡有紧密联系的命题时,必须明确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断深入认识在这对有所区别的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复杂关联。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