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烹调,中国的饮食文化。
正确答案:
烹调,又叫烹饪,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突出的一种。这不但因为烹调是一种艺术,而且因为吃的方式也大有讲究。孙中山曾把烹调与绘画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是美的艺术活动。古今流行的“美食”一词,就是进一步将烹调纳入美学范畴。在中国的习俗中,不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总是以吃作为重要内容和活动高潮,因此,婚宴、寿宴各不相同,主宾座次也各有分别,上菜顺序也大有奥妙。从中西文化的比较来看,西方的烹调倾向于科学,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中国的烹调则倾向于艺术,多从色、香、味去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对营养方面的考虑相对较少。
中国烹调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烹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烹调”二字就是这个发展过程的体现。“烹”字下边从火,意思是把生的东西煮熟。这个“火”非常重要,从和动物一样的茹毛饮血到吃熟食,是文化上的一大进步,因为“烹”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了,但光“烹”而不“调”,还只是一种低阶段的文化;又“烹”又“调”,才是高阶段的文化。所谓“调”,就是在烹的同时或烹的基础上调剂它的味道,也就是用各种调料,各种方法和技巧,把事物调制得精美好吃,让人舒服愉快,这就不但要讲究美味适口,还要讲究赏心悦目。所以说,“调”使饮食符合人的理想追求和实际享受。“烹饪”二字就不能体现这一文化层次。“饪”的本义是担负做饭做菜的任务,讲的是一种劳动分工。由此看来,“烹调”二字的文化色彩更浓。
中国人远在北京猿人阶段就用火烧熟食吃了,不过那都是直接把食物放在火上烧。
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用陶器烹煮食物。青铜器出现以后,又用青铜器作为饮具。
商周的青铜器中,烹煮器已经有鼎、鬲、甑、釜等十余种,可见当时的烹煮方法已经很多,同时也说明人们对吃的东西也比较考究了。当时专门从事烹饪的有“庖人、庖丁、庖正、膳夫”等,商汤的宰相伊尹就是庖正出身。西周王室设有十分庞大和分工细致的膳食管理机构,并且有专门管理冷藏的“凌人”,有一种铜制的“冰鉴”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冰箱。在食品的调制方面,已经运用油、盐、醯xi(醋)、酒、饴糖、姜等调料,可知当时的调制方法已属多样。《礼记》一书就记载了周代的许多烹制方法,而《诗经》也对当时的饮食制作有一定反映。
由于烹调的进步和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探讨饮食问题的专门文章,即《吕氏春秋·本味篇》,文中记述了商汤宰相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烹调理论;这时的人们对食物的卫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具体要求“七不食”,即“食[饣壹]而[饣曷](食物变味),鱼馁而肉败(鱼烂肉腐),不食;色恶(食物变色不鲜),不食;臭恶(变味),不食;失饪(饭菜做的不好),不食;不时(果实不到成熟时、吃饭不到时间),不食;割不正(刀工不合规定),不食;不得其酱(调料不符合要求),不食”。从考古和文献知道,春秋战国时的诸侯设宴,食品多达四十余种。汉代的《盐铁论》也有“熟食遍地,肴族成市”的记载,表明那时的熟食店铺已相当普遍。
烹调发展的自身规律,是人要不断满足自己的口味,但是,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汉代经济繁荣,饮食文化也进一步发展,烹调艺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当时的炖、炒、煎、煮、酱、腌、炙等烹调方法已被充分掌握。西汉时的精美菜肴已达近百种,与这种饮食相配的各种食器也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了对饮食文化和烹调技术的专门研究,出现了许多专著。如西晋的《安平公食学》、南齐的《食珍录》、北齐的《食经》等。
唐宋时代,是中国烹饪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时代。这个阶段是中外争辉,宫廷菜与民间菜互相影响,使菜肴的制作技术更为精妙,食品的种类也更为丰富。唐代官吏韦巨源曾为皇帝制作了丰盛的宴席,他把这些菜肴一一纪录下来,成为后世流传的《食谱》,即“韦家食谱”。宋代的饮食业情况,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有生动详细的记载,名点佳肴,应有尽有。吴自牧的《梦梁录》则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饮食业盛况,说那里的茶肆酒楼,装饰华丽,山珍海味,丰富多彩。足见当时的烹调技艺非常高超。北宋大文豪苏轼还曾创制“东坡肉”,至今仍是一道名菜。
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烹调方面积累了以前的经验,各种总结烹调技术和仪器加工的专著纷纷出现,其中以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代表性,它不但记载了从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而且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见解。在这一阶段,宫廷菜的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清代,统治者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他们原有民族菜肴的基础上,沿袭明代宫廷宴席旧制,任用全国著名厨师制作,逐渐形成满汉一体的宫廷菜肴,每逢各种节日、婚礼、生日、登基等都要举行大宴。据研究,一桌“满汉全席”多时有菜点182种,少时也有64种。
菜系分类:
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皖、湘 四大菜系:鲁、川、淮、粤
鲁菜:历史悠久,流传很广,是齐鲁文化的结晶。传入北京地区后,由于北京是辽元以来的京师重地,很快进入宫廷,与大漠风味和其他风味融合吸收,形成北京地区的宫廷菜。北京烤鸭就是源于山东。宫廷菜风格高贵,是一种“贵”菜,“满汉全席”、“全羊席”、“全鸭席”、燕窝、鱼翅、鱼肚等都是席上珍品。
淮扬菜:发源地为淮阳苏州一带,这里商贾云集,富庶繁华,同时物产丰富,号称“鱼米之乡”,因此,菜肴制作讲究富丽,是一种“富”菜。它刀工精细,色泽鲜丽,本味不变,浓而不腻。
川菜:比较接近大众,家常气息较浓,调味多种多样,尤以风味小吃著称于世。它虽然也有高档菜肴,但多数能雅俗共赏,麻婆豆腐也可入席。
粤菜:由于地处南海大门,自古为海外通商口岸,在饮食方面受外国影响较久,吃的领域比较广泛,中原地区不敢入口的猫、蛇、鼠等,均可上席,风格大胆怪异。
中国烹调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烹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烹调”二字就是这个发展过程的体现。“烹”字下边从火,意思是把生的东西煮熟。这个“火”非常重要,从和动物一样的茹毛饮血到吃熟食,是文化上的一大进步,因为“烹”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了,但光“烹”而不“调”,还只是一种低阶段的文化;又“烹”又“调”,才是高阶段的文化。所谓“调”,就是在烹的同时或烹的基础上调剂它的味道,也就是用各种调料,各种方法和技巧,把事物调制得精美好吃,让人舒服愉快,这就不但要讲究美味适口,还要讲究赏心悦目。所以说,“调”使饮食符合人的理想追求和实际享受。“烹饪”二字就不能体现这一文化层次。“饪”的本义是担负做饭做菜的任务,讲的是一种劳动分工。由此看来,“烹调”二字的文化色彩更浓。
中国人远在北京猿人阶段就用火烧熟食吃了,不过那都是直接把食物放在火上烧。
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用陶器烹煮食物。青铜器出现以后,又用青铜器作为饮具。
商周的青铜器中,烹煮器已经有鼎、鬲、甑、釜等十余种,可见当时的烹煮方法已经很多,同时也说明人们对吃的东西也比较考究了。当时专门从事烹饪的有“庖人、庖丁、庖正、膳夫”等,商汤的宰相伊尹就是庖正出身。西周王室设有十分庞大和分工细致的膳食管理机构,并且有专门管理冷藏的“凌人”,有一种铜制的“冰鉴”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冰箱。在食品的调制方面,已经运用油、盐、醯xi(醋)、酒、饴糖、姜等调料,可知当时的调制方法已属多样。《礼记》一书就记载了周代的许多烹制方法,而《诗经》也对当时的饮食制作有一定反映。
由于烹调的进步和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探讨饮食问题的专门文章,即《吕氏春秋·本味篇》,文中记述了商汤宰相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烹调理论;这时的人们对食物的卫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具体要求“七不食”,即“食[饣壹]而[饣曷](食物变味),鱼馁而肉败(鱼烂肉腐),不食;色恶(食物变色不鲜),不食;臭恶(变味),不食;失饪(饭菜做的不好),不食;不时(果实不到成熟时、吃饭不到时间),不食;割不正(刀工不合规定),不食;不得其酱(调料不符合要求),不食”。从考古和文献知道,春秋战国时的诸侯设宴,食品多达四十余种。汉代的《盐铁论》也有“熟食遍地,肴族成市”的记载,表明那时的熟食店铺已相当普遍。
烹调发展的自身规律,是人要不断满足自己的口味,但是,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汉代经济繁荣,饮食文化也进一步发展,烹调艺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当时的炖、炒、煎、煮、酱、腌、炙等烹调方法已被充分掌握。西汉时的精美菜肴已达近百种,与这种饮食相配的各种食器也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了对饮食文化和烹调技术的专门研究,出现了许多专著。如西晋的《安平公食学》、南齐的《食珍录》、北齐的《食经》等。
唐宋时代,是中国烹饪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时代。这个阶段是中外争辉,宫廷菜与民间菜互相影响,使菜肴的制作技术更为精妙,食品的种类也更为丰富。唐代官吏韦巨源曾为皇帝制作了丰盛的宴席,他把这些菜肴一一纪录下来,成为后世流传的《食谱》,即“韦家食谱”。宋代的饮食业情况,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有生动详细的记载,名点佳肴,应有尽有。吴自牧的《梦梁录》则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饮食业盛况,说那里的茶肆酒楼,装饰华丽,山珍海味,丰富多彩。足见当时的烹调技艺非常高超。北宋大文豪苏轼还曾创制“东坡肉”,至今仍是一道名菜。
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烹调方面积累了以前的经验,各种总结烹调技术和仪器加工的专著纷纷出现,其中以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代表性,它不但记载了从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而且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见解。在这一阶段,宫廷菜的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清代,统治者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他们原有民族菜肴的基础上,沿袭明代宫廷宴席旧制,任用全国著名厨师制作,逐渐形成满汉一体的宫廷菜肴,每逢各种节日、婚礼、生日、登基等都要举行大宴。据研究,一桌“满汉全席”多时有菜点182种,少时也有64种。
菜系分类:
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皖、湘 四大菜系:鲁、川、淮、粤
鲁菜:历史悠久,流传很广,是齐鲁文化的结晶。传入北京地区后,由于北京是辽元以来的京师重地,很快进入宫廷,与大漠风味和其他风味融合吸收,形成北京地区的宫廷菜。北京烤鸭就是源于山东。宫廷菜风格高贵,是一种“贵”菜,“满汉全席”、“全羊席”、“全鸭席”、燕窝、鱼翅、鱼肚等都是席上珍品。
淮扬菜:发源地为淮阳苏州一带,这里商贾云集,富庶繁华,同时物产丰富,号称“鱼米之乡”,因此,菜肴制作讲究富丽,是一种“富”菜。它刀工精细,色泽鲜丽,本味不变,浓而不腻。
川菜:比较接近大众,家常气息较浓,调味多种多样,尤以风味小吃著称于世。它虽然也有高档菜肴,但多数能雅俗共赏,麻婆豆腐也可入席。
粤菜:由于地处南海大门,自古为海外通商口岸,在饮食方面受外国影响较久,吃的领域比较广泛,中原地区不敢入口的猫、蛇、鼠等,均可上席,风格大胆怪异。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