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苏轼词两首》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课文介绍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两首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级5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完成【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研讨与练习】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2.【参考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略)三、诵读赏析、探究1.放朗读录音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1)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还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2)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3)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5)小结上阕。4.三读--展想象,塑形象(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战的场面,仔细体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4)“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几句该如何读?5.四读--析主题,悟情感(探究交流)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四、鉴赏分析,探究交流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学生自由讨论: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五、布置作业熟读并正确默写本诗。
3.《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在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多后所作。苏轼这里所描述的风起水涌景象和对曹操、周瑜赤壁之战的联想,在这首《念奴娇》词和《赤壁赋》中都有鲜明生动的反映。《定风波》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三首诗同时都体现出作者的悲愤与不甘,但同时又表现出他的旷达。《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诗人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赤壁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箫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辨,摆脱了“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定风波》是即景抒情。上下阕开头分别写冒雨徐行和雨晴后的景色,接着写由此景生发出来的情。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料峭春风……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于此想得很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