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

寻根文学

正确答案: 是“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期,
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文学史上称为“寻根”小说。
如汪曾祺的《受戒》、邓友梅的《那五》,吴若增的《翡翠烟嘴》等,勃兴是在1985年后,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陆文夫的《美食家》,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写庄禅精神)、《遍地风流》,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贾平凹的《古堡》、《远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土地与神》,冯冀才的《神鞭》,王安忆的《小鲍庄》、《大刘庄》(写儒家的仁义精神)等。
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寻根文学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文化意识的形成,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单一的政治视野;二是寻根文学中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打破了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单一格局,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了文学创作的自觉。
局限是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