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简述原型开发的过程和运用原型化方法的软件开发过程。
正确答案:
原型的开发和使用过程叫做原型生存期。下图是原型生存期的模型及其细化。
①快速分析:在分析者和用户的紧密配合下,快速确定软件系统的基本要求。
②构造原型:根据基本规格说明,尽快实现一个可运行的原型系统。
③运行和评价原型:用户试用原型,考核评价原型的特性。纠正过去交互中的误解和分析中的错误,增补新的要求,提出全面的修改意见。
④修正和改进: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如果用修改原型的过程代替快速分析,就形成了原型开发的迭代过程。在一次次的迭代过程中不断将原型完善,以接近系统的最终要求。
⑤判定原型完成:经过修改或改进的原型,达到参与者一致认可,则原型开发的迭代过程可以结束。为此,应判断有关应用的实质是否已经掌握,判定的结果有两个不同的转向,一是继续迭代验证,一是进行详细说明。
⑥判断原型细部是否说明:判断组成原型的细部是否需要严格地加以说明。
⑦原型细部的说明:通过文件加以说明那些不能通过原型说明的项目。
⑧判定原型效果:考察新加入的需求信息和细部说明信息,看其对模型有什么影响?是否会影响模块的有效性?如果模型受到影响,则要进行修正和改进。
⑨整理原型和提供文档
快速原型方法的提出使得传统的软件生存期在思想方法上受到了影响。如果只是在局部运用原型化方法,若将原型开发过程用于软件生存期的某一个阶段内,那么传统的软件生存期依然不变,只是阶段内部的软件定义或开发活动采用了新的方法。但若原型开发过程代替了传统生存期中的多个阶段,则软件开发过程就成为一种新的形式。
图(a)表示了使用原型方法的软件生存期模型。原型开发过程处于核心,表示可在生存期的任何阶段中引入原型开发过程,也可合并若干阶段,用原型开发过程代替。图(b)详细描述了在各个阶段可能引入原型开发过程的软件开发过程。其中在原型开发过程的最后加上了一个“是否构造新原型”的判断,这是针对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有可能为不同的目的而要使用多个原型的情况而设。
①辅助或代替分析阶段:在分析阶段利用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得到良好的需求规格说明。在整体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但使用原型化方法来补充和完善需求说明以达到一致、准确、完整、无多义性地反映用户要求,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仅由复审和确认来提高需求规格说明质量的方法。并能在早期克服潜在的误解、遗漏和错误,尽量不让潜在的问题遗留到开发的后期,减少将来维护的代价。
②辅助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引入原型,可根据需求分析得到的规格说明进行快速分析,得到实现方案后立即构造原型,通过运行,考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在这个阶段引入原型,可以迅速得到完善的设计规格说明。原型可能成为设计的总体框架,也可能成为最终设计的一部分或补充的设计文档。
③代替分析与设计阶段:这时不再遵循传统的严格按阶段进行软件开发的要求,而是把原型方法直接应用到软件开发的整体过程。在实施原型开发的过程中,不再考虑完善的需求说明,把分析、定义和设计交织在一起,通过原型的构造、评价与改进的迭代过程,逐步向最终系统的全面要求靠近。由于在分析的同时也考虑了设计与实现的要求,能更有效地确定系统的需求和设计规格说明。
④代替分析、设计和实现阶段:在软件开发环境的支持下,通过原型生存期的反复迭代,直接得到软件的程序,交付系统测试。这属于进化型的原型开发,由初始的基本需求得到最初的原型开始,一直进化到软件的整体系统,并满足用户的一切可能的要求。
⑤代替全部定义与开发阶段:这是典型的进化型原型开发方法。完全摆脱了传统的软件生存期模式,通过反复的原型迭代过程,直接得到最终的软件产品。系统测试作为原型评价工作的一部分,融入原型的开发过程。
①快速分析:在分析者和用户的紧密配合下,快速确定软件系统的基本要求。
②构造原型:根据基本规格说明,尽快实现一个可运行的原型系统。
③运行和评价原型:用户试用原型,考核评价原型的特性。纠正过去交互中的误解和分析中的错误,增补新的要求,提出全面的修改意见。
④修正和改进: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如果用修改原型的过程代替快速分析,就形成了原型开发的迭代过程。在一次次的迭代过程中不断将原型完善,以接近系统的最终要求。
⑤判定原型完成:经过修改或改进的原型,达到参与者一致认可,则原型开发的迭代过程可以结束。为此,应判断有关应用的实质是否已经掌握,判定的结果有两个不同的转向,一是继续迭代验证,一是进行详细说明。
⑥判断原型细部是否说明:判断组成原型的细部是否需要严格地加以说明。
⑦原型细部的说明:通过文件加以说明那些不能通过原型说明的项目。
⑧判定原型效果:考察新加入的需求信息和细部说明信息,看其对模型有什么影响?是否会影响模块的有效性?如果模型受到影响,则要进行修正和改进。
⑨整理原型和提供文档
快速原型方法的提出使得传统的软件生存期在思想方法上受到了影响。如果只是在局部运用原型化方法,若将原型开发过程用于软件生存期的某一个阶段内,那么传统的软件生存期依然不变,只是阶段内部的软件定义或开发活动采用了新的方法。但若原型开发过程代替了传统生存期中的多个阶段,则软件开发过程就成为一种新的形式。
图(a)表示了使用原型方法的软件生存期模型。原型开发过程处于核心,表示可在生存期的任何阶段中引入原型开发过程,也可合并若干阶段,用原型开发过程代替。图(b)详细描述了在各个阶段可能引入原型开发过程的软件开发过程。其中在原型开发过程的最后加上了一个“是否构造新原型”的判断,这是针对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有可能为不同的目的而要使用多个原型的情况而设。
①辅助或代替分析阶段:在分析阶段利用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得到良好的需求规格说明。在整体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但使用原型化方法来补充和完善需求说明以达到一致、准确、完整、无多义性地反映用户要求,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仅由复审和确认来提高需求规格说明质量的方法。并能在早期克服潜在的误解、遗漏和错误,尽量不让潜在的问题遗留到开发的后期,减少将来维护的代价。
②辅助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引入原型,可根据需求分析得到的规格说明进行快速分析,得到实现方案后立即构造原型,通过运行,考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在这个阶段引入原型,可以迅速得到完善的设计规格说明。原型可能成为设计的总体框架,也可能成为最终设计的一部分或补充的设计文档。
③代替分析与设计阶段:这时不再遵循传统的严格按阶段进行软件开发的要求,而是把原型方法直接应用到软件开发的整体过程。在实施原型开发的过程中,不再考虑完善的需求说明,把分析、定义和设计交织在一起,通过原型的构造、评价与改进的迭代过程,逐步向最终系统的全面要求靠近。由于在分析的同时也考虑了设计与实现的要求,能更有效地确定系统的需求和设计规格说明。
④代替分析、设计和实现阶段:在软件开发环境的支持下,通过原型生存期的反复迭代,直接得到软件的程序,交付系统测试。这属于进化型的原型开发,由初始的基本需求得到最初的原型开始,一直进化到软件的整体系统,并满足用户的一切可能的要求。
⑤代替全部定义与开发阶段:这是典型的进化型原型开发方法。完全摆脱了传统的软件生存期模式,通过反复的原型迭代过程,直接得到最终的软件产品。系统测试作为原型评价工作的一部分,融入原型的开发过程。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