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暴露了治理观念、制度、技术和合作等方面的障碍,也说明了个体的短期的偏好“透支”了整体的长远的环境利益,联系具体事例讨论如何排除这些障碍。
正确答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关键要实施积极的生态调控,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理方法。
一是要调思路。关键就是明确树立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环境自然资源。据有关预测,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短期内很难逆转。况且植树、植被覆盖率提高并不能代表生态系统的恢复。水土保持、植被恢复、荒漠治理、海岸整治等生态调控则是需要持续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千秋大业。有鉴于此,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重视今天发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将人口政策重点逐步转移到提高人口素质上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切实保护环境,以环境友好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重视技术进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产品和工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良性循环,积极防御自然灾害,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是要调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度、机制的创新,调控、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切实纳入各国和政府的计划规划中,加强集成,防止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而使国家利益“次优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纳入资源环境因素,避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使生态环境成为经济政绩比赛的牺牲者。调整各项政策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大行动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估。按照市场规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投入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利用价格杠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适用技术,集中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污染源治理、农产品污染严重等问题。 三是要调措施。即通过认真贯彻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如解放以来,我国已制定了6部环境保护法规、8部资源保护法,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执法不严,群众法制观念淡漠,资源环境破坏屡屡发生。因此,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执法的监督,以便坚决制止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同时要通过加大宣传,切实提高公众参与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四是要调路径。防治自然灾害,保护自然环境,就是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实行工程性措施与生态性措施相结合,救灾与避灾相结合,变“灾害”为“无害”,在路径选择上要打破常规,寻求跨越式发展。主要是“调、植、蓄、治、用”五个字,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态调控、综合减灾之路,在创新中改善生态环境。 1、“调”。即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完善环境保护的制度框架。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为指导,把自然灾害治理、生态调控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考虑,打破部门割据,统筹安排,进行总体规划、综合治理、宏观调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形成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反馈和循环利用;控制污染排放的总量,实现环境保护从点上治理到面上建设,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和废物减量化的转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步伐。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严格执行排污收费标准,促进企业自觉治理污染,纠正竭泽而渔、片面追求产值而不顾可持续发展的倾向。
2、“植”。即大力植树造林、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森林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还是大自然的清洁工,一亩森林每天产生氧气能满足一个人一天的需要,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缺少森林植被会使土壤侵蚀加剧。为此,要改变长期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育、重取轻予,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的做法。要加强天然林的管育,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采伐;要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次生林改造,加快山区绿化,尽快发挥防护效益;要开展群众性的造林绿化,通过人工造林保证植被的恢复;还要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蓄”。即深挖塘、广积水,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调节河川径流,以减轻水旱灾害。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库堤防,加固病险水库,修复水毁工程、改造灌区等,在限度范围内开发和改造河流,保证人与河流和谐发展,建立起足够的城市湖泊、河流等湿地,并能维系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系统。此外,还要加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尽快查清湿地退化的现状与趋势,调整和恢复河缘、河漫滩湿地和湖泊及沼泽湿地,合理配置湿地,增设不同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寻求湿地资源持续利用优化模式,以充分发挥湿地所应有的削减洪峰、蓄纳洪水、调节径流的功能。
4、“治”。即严格治理各类工业污染。无论是全球还是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将增加,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仍将存在。今后,无论是全球经济规模的扩大,还是经济的高速增长,都要以自然资源投入为基础,同时也要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这势必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为此,我们要发挥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支撑作用。应将环境保护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如加强与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研究;开发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减少污染对人民健康的损害;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特别是要重点安排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治理、燃煤除尘脱硫、汽车尾气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等重大关键技术的开发;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等的排放等等。 5、“用”。即广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循环经济是围绕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过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增长。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减量、再用、循环的3R原则。我们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在全球经济发展整个过程中,合理进行经济布局,减少资源配置对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共享全球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使其效用最大化;将这一理念贯穿在产品生产中,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做到容易拆解回收利用,使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最小。二是转变发展模式,用集约型的发展替代粗放型的发展,用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替代依赖自然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替代资源的低效利用,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消费体系。三是形成新的产业形态,通过培育相应的产业、产品体系:包括节约型产业、产品体系;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体系、废旧物资再生产品体系等,形成新的增长潜力。
一是要调思路。关键就是明确树立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环境自然资源。据有关预测,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短期内很难逆转。况且植树、植被覆盖率提高并不能代表生态系统的恢复。水土保持、植被恢复、荒漠治理、海岸整治等生态调控则是需要持续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千秋大业。有鉴于此,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重视今天发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将人口政策重点逐步转移到提高人口素质上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切实保护环境,以环境友好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重视技术进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产品和工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良性循环,积极防御自然灾害,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是要调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度、机制的创新,调控、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切实纳入各国和政府的计划规划中,加强集成,防止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而使国家利益“次优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纳入资源环境因素,避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使生态环境成为经济政绩比赛的牺牲者。调整各项政策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大行动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估。按照市场规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投入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利用价格杠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适用技术,集中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污染源治理、农产品污染严重等问题。 三是要调措施。即通过认真贯彻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如解放以来,我国已制定了6部环境保护法规、8部资源保护法,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执法不严,群众法制观念淡漠,资源环境破坏屡屡发生。因此,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执法的监督,以便坚决制止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同时要通过加大宣传,切实提高公众参与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四是要调路径。防治自然灾害,保护自然环境,就是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实行工程性措施与生态性措施相结合,救灾与避灾相结合,变“灾害”为“无害”,在路径选择上要打破常规,寻求跨越式发展。主要是“调、植、蓄、治、用”五个字,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态调控、综合减灾之路,在创新中改善生态环境。 1、“调”。即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完善环境保护的制度框架。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为指导,把自然灾害治理、生态调控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考虑,打破部门割据,统筹安排,进行总体规划、综合治理、宏观调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形成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反馈和循环利用;控制污染排放的总量,实现环境保护从点上治理到面上建设,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和废物减量化的转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步伐。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严格执行排污收费标准,促进企业自觉治理污染,纠正竭泽而渔、片面追求产值而不顾可持续发展的倾向。
2、“植”。即大力植树造林、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森林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还是大自然的清洁工,一亩森林每天产生氧气能满足一个人一天的需要,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缺少森林植被会使土壤侵蚀加剧。为此,要改变长期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育、重取轻予,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的做法。要加强天然林的管育,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采伐;要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次生林改造,加快山区绿化,尽快发挥防护效益;要开展群众性的造林绿化,通过人工造林保证植被的恢复;还要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蓄”。即深挖塘、广积水,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调节河川径流,以减轻水旱灾害。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库堤防,加固病险水库,修复水毁工程、改造灌区等,在限度范围内开发和改造河流,保证人与河流和谐发展,建立起足够的城市湖泊、河流等湿地,并能维系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系统。此外,还要加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尽快查清湿地退化的现状与趋势,调整和恢复河缘、河漫滩湿地和湖泊及沼泽湿地,合理配置湿地,增设不同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寻求湿地资源持续利用优化模式,以充分发挥湿地所应有的削减洪峰、蓄纳洪水、调节径流的功能。
4、“治”。即严格治理各类工业污染。无论是全球还是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将增加,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仍将存在。今后,无论是全球经济规模的扩大,还是经济的高速增长,都要以自然资源投入为基础,同时也要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这势必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为此,我们要发挥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支撑作用。应将环境保护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如加强与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研究;开发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减少污染对人民健康的损害;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特别是要重点安排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治理、燃煤除尘脱硫、汽车尾气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等重大关键技术的开发;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等的排放等等。 5、“用”。即广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循环经济是围绕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过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增长。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减量、再用、循环的3R原则。我们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在全球经济发展整个过程中,合理进行经济布局,减少资源配置对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共享全球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使其效用最大化;将这一理念贯穿在产品生产中,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做到容易拆解回收利用,使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最小。二是转变发展模式,用集约型的发展替代粗放型的发展,用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替代依赖自然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替代资源的低效利用,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消费体系。三是形成新的产业形态,通过培育相应的产业、产品体系:包括节约型产业、产品体系;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体系、废旧物资再生产品体系等,形成新的增长潜力。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