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音乐学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艺术学)>音乐学

请简述我国戏曲艺术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

正确答案:我国戏曲萌芽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西周晚期,在贵族阶层中开始出现专供其娱乐享用的艺人——“优”。秦汉以来,由格斗竞技头戴牛角相抵而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开始盛行,后成为“百戏”中常见的一种表演方式。进入唐代以后,歌舞戏和参军戏开始兴盛。参军戏与民间歌舞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演时有歌有舞,还有乐器伴奏。唐代宫廷还专设训练歌舞艺人的演艺场所,名叫“梨园”。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在梨园指导,因此被奉为戏曲界的始祖。唐代兴起的歌舞小戏,呈现出故事性歌舞向成熟戏剧形式转换的过渡性特征。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杂剧”含意与汉魏时代的“百戏”相似,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表演。两宋之时,由于商业经济兴盛陆续产生了瓦舍和勾栏,“杂剧”就逐渐成为诸多新型表演样式的专称。宋都南迁后,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的南戏(南方杂剧)在南方兴起。与此同时,在金人统治的北方,与宋杂剧相类似的戏剧形式“院本”也在流传。宋金杂剧、院本,至宋末元初时,已发展成为较成熟的戏曲样式。进入元代后,由于元代杂剧继续发展,不仅诞生许多剧作大家,还留下来丰富的剧目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首次形成一个戏曲发展的高潮,故又被专称为“元杂剧”。入明以来,“传奇戏”开始繁盛,就是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的离奇传说。至明代中期,传奇戏唱腔音乐总体上已形成“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四大声腔并行流传的格局。入清后,全国各地声腔串唱传奇剧目逐渐增多,其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梆子腔”“西皮腔”“二黄腔”等。其中梆子腔和由西皮腔、二黄腔合成的“皮黄腔”,采用了与“曲牌联套体”完全不同的新体式——“板式变化体”,从此奠定了中国戏曲剧种音乐两大结构体式——“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持续创新发展新格局。例如,清初时的皮黄腔留存于京都后,成为京剧的主要腔调;留存广东后,成为粤剧的主要腔调。清代中晚期,各地流传的一些民间歌舞表演和说唱艺术表演品种,受各地成熟戏曲剧种表演结构样式的影响,开始陆续兴起以民间歌舞音乐为基本腔调的花鼓戏、花灯戏、秧歌戏、采茶戏等样式和以民间说唱音乐为基本腔调的道情戏、滩簧戏、曲子戏等,从而又从另外的声腔来源路径开辟出一种新兴戏曲剧种再生的发展道路。由此,清末时期的中国戏曲声腔、剧种,即全面地进入鼎盛发展阶段,大约相继积累有三百个剧种,并一直延续发展留存于近现代。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