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宏观调控中必须配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需求管理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于推动总供给与总需求从失衡回复均衡。就短期均衡来说,关键是调节短期内易于调节的总需求。
由于市场需求的载体是货币,所以需求管理政策的运作离不开对货币供给的调节——货币政策是这样,财政政策也是这样。这就是它们两者应该配合,也可能配合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凯恩斯革命”推出了宏观经济干预政策。由于金融体系扩张乏力,才把财政政策推到反危机政策的首位。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长期的萧条局面暂时被战争带来的繁荣所代替。有效需求不足不再是主要矛盾,应付巨额的预算赤字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反而成为迫切的要求。在这一新形势下,凯恩斯主义者进而提出“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即根据经济的冷热,交替实行紧缩和扩张政策。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强调需要注意的紧迫问题,并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自适用性的特点,或采用松财政政策与紧货币政策的搭配,或采用紧财政政策与松货币政策的搭配。当然,特定的经济形势也会要求“双松”或“双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要配合,需要搭配实施,是由于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在经济萧条的形势下,要想通过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克服需求不足,以促使经济转热,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在经济过冷的形势下,商业银行缺乏扩大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厂商缺乏扩大投资支出的积极性,消费者也同样缺乏扩大消费支出的积极性。不仅他们的行为意向与货币当局不必一致,而且也不听命于货币当局。所以,即使中央银行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不易收到扩张的实际效果。财政政策则不同,财政扩大投资是私人厂商无须自己冒投资风险却可以获得维持乃至扩大经营的好机会。投资支出以及带动的消费支出,再加上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所直接引出的消费支出,对于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
可是在经济过热的形势下,要想通过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需求过旺,以克服通货膨胀和虚假繁荣,财政政策不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抑制货币供给增长方面的作用是强有力的,既有很多可以运用的工具,又对创造存款货币的商业银行能够起到强有力的制约作用。这就会进而制约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并会程度不同地使通货膨胀受到抑制。而财政政策,要紧缩就有很大的难度。对所有国家来说,财政支出有极强的刚性,不仅难以绝对压缩,甚至压缩增幅也并非易事。税收和支出政策的调整均需通过立法程序,而增税和减少福利支出这类问题,是很难获准通过的。
总之,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在用其积极有利一面时,总会伴随着不可避免的消极作用。相互搭配使用,可能使副作用有所缓解。
(2)就我国的宏观政策搭配而言,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国家可以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要根据具体国情合理选择和运用两大政策,实现经济的宏观调控。
自加世纪80年代起,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在采取两大政策“双紧”搭配使用的情况下,国家宏观调控较多地运用了货币政策的调节,因为货币政策侧重于总量控制,对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较为有效,因而较好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经济重心转移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货币政策作用开始弱化,财政政策的优势开始显现,因为财政政策着重结构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突出发展重点、调节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较为有力。
以上原因导致了中国以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即目前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的宏观调控方式。因为两项政策的发动机制不同、传导机制不同、所适应的宏观经济条件不同,近年来,落入人们视线的多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确,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不凡,成效显著,然而,从积极的财政政策看过去,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效用的发挥起到了根本性的支撑作用,两项政策相互协调,才能最终达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虽然在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有侧重,但绝不是取舍问题,而是两大政策的组合使用问题。
由于市场需求的载体是货币,所以需求管理政策的运作离不开对货币供给的调节——货币政策是这样,财政政策也是这样。这就是它们两者应该配合,也可能配合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凯恩斯革命”推出了宏观经济干预政策。由于金融体系扩张乏力,才把财政政策推到反危机政策的首位。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长期的萧条局面暂时被战争带来的繁荣所代替。有效需求不足不再是主要矛盾,应付巨额的预算赤字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反而成为迫切的要求。在这一新形势下,凯恩斯主义者进而提出“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即根据经济的冷热,交替实行紧缩和扩张政策。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强调需要注意的紧迫问题,并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自适用性的特点,或采用松财政政策与紧货币政策的搭配,或采用紧财政政策与松货币政策的搭配。当然,特定的经济形势也会要求“双松”或“双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要配合,需要搭配实施,是由于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在经济萧条的形势下,要想通过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克服需求不足,以促使经济转热,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在经济过冷的形势下,商业银行缺乏扩大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厂商缺乏扩大投资支出的积极性,消费者也同样缺乏扩大消费支出的积极性。不仅他们的行为意向与货币当局不必一致,而且也不听命于货币当局。所以,即使中央银行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不易收到扩张的实际效果。财政政策则不同,财政扩大投资是私人厂商无须自己冒投资风险却可以获得维持乃至扩大经营的好机会。投资支出以及带动的消费支出,再加上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所直接引出的消费支出,对于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
可是在经济过热的形势下,要想通过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需求过旺,以克服通货膨胀和虚假繁荣,财政政策不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抑制货币供给增长方面的作用是强有力的,既有很多可以运用的工具,又对创造存款货币的商业银行能够起到强有力的制约作用。这就会进而制约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并会程度不同地使通货膨胀受到抑制。而财政政策,要紧缩就有很大的难度。对所有国家来说,财政支出有极强的刚性,不仅难以绝对压缩,甚至压缩增幅也并非易事。税收和支出政策的调整均需通过立法程序,而增税和减少福利支出这类问题,是很难获准通过的。
总之,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在用其积极有利一面时,总会伴随着不可避免的消极作用。相互搭配使用,可能使副作用有所缓解。
(2)就我国的宏观政策搭配而言,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国家可以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要根据具体国情合理选择和运用两大政策,实现经济的宏观调控。
自加世纪80年代起,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在采取两大政策“双紧”搭配使用的情况下,国家宏观调控较多地运用了货币政策的调节,因为货币政策侧重于总量控制,对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较为有效,因而较好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经济重心转移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货币政策作用开始弱化,财政政策的优势开始显现,因为财政政策着重结构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突出发展重点、调节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较为有力。
以上原因导致了中国以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即目前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的宏观调控方式。因为两项政策的发动机制不同、传导机制不同、所适应的宏观经济条件不同,近年来,落入人们视线的多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确,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不凡,成效显著,然而,从积极的财政政策看过去,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效用的发挥起到了根本性的支撑作用,两项政策相互协调,才能最终达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虽然在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有侧重,但绝不是取舍问题,而是两大政策的组合使用问题。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