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睦霖题库>其他招录考试>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简述佛教的产生及其基本主张。

正确答案:佛教的创始者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483年)相传是位于尼泊尔和印度边境上的释伽部落的王子,二十九岁出家修行,七年成了“佛”,间即“觉悟者”,也称为“释伽牟尼”,意为释伽族的隐修者。他在今北方邦,比哈尔一带游历传教四十多年。他死后,佛教不但在印度继续传播,而且流传到亚洲各国。
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关于造业和轮回的说法,认为人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由欲望而造业,就不免于轮回,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达到所谓“涅槃”即不生不灭的境界,修行是达到“涅槃”唯一的途径,修行以五戒为主,即戒杀、盗、淫、妄语和饮酒。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烦锁仪式,主张每个人依靠自己的修行达到“涅槃”,不需要婆罗门导引,也不需要祭祀或礼拜偶像。佛教不排斥低级瓦尔那人入教,用人民易于了解的方言传道,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为了反对在宗教领域内各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佛教还宣扬“众生平等”。早期佛教的这些说教,虽然主要是从部分刹帝利贵族和上层吠舍的愿望出发,要求同婆罗门种姓平等,但它同时也符合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婆罗门教要求种姓平等的愿望,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早期佛教说教很多,其基本教义是所谓“四谛”(即所谓四种“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都是痛苦。
“集谛”是阐述人生一切皆苦的原因。佛教认为产生苦的原因在于“欲爱”(即渴望),有欲爱就会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造业就不免受轮回之苦。
“灭谛”就是消灭造成苦的原因。既然苦的原因产生于欲爱,因此,灭苦因必须灭欲爱。灭欲爱就不能造业,不造业就不能产生果报,果报灭也就不能产生轮回,轮回灭则人就可以得到解脱,达到佛教所理想的最高境界。这个妙境叫做“涅槃”所谓“涅槃”不仅含有一切欲望灭绝的意思,而且也含有一各平静状态的获得。
“道谛”是阐述佛教修道的主张,指同修道是达到“涅槃”的必经途径,按佛教的主张,要想达到“涅槃”增界必须修八正道。
所谓八正道,即:⑴正信仰(信仰正)⑵正思维(决心正)⑶正言语⑷正作业⑸正生活⑹正努力⑺正思念⑻正禅定(精神集中,禅定正)
这八正道,概括起来包括两个:一方面从理论上理解佛教宣扬的教义,另一方面从静坐体验佛教所宣扬的境界。佛教就这样给人们指出了一条自己拯救自己脱离苦难的途径。
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出家和不出家的教徒都要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要剃胡须,穿僧(和尚)袍和完全脱离家庭生活,此外还要遵守另外一些戒律,如饮食要有节制;不观赏舞蹈、音乐、戏剧;不佩戴饰物等。实际上这些戒律虽然制定,但教徒并不能认真遵守。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