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对“文字”的概念是如何解释的?
正确答案:第一,解释了汉字之源,即汉字从哪儿来。“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说文解字叙》引用《周易》里面的话。对于文字的起源,学术界有种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都跟许慎在这里的表述有关。许慎引用《周易》里面的话,说明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些学说,他从里边看到了自己的使命,写了《说文解字》,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文字解释系统,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第二,说明了汉字之用。我们可以来看看《说文解字叙》里的话:“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通过它把文明传给后代,后人通过它可以了解自己的过去。这是中华民族跟世界上其他民族很不相同的一个方面,很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往未来看去,我们并不放弃过去,我们慎终追远。没有文字,我们就看不到《史记》、《汉书》,就不知道我们的文化五千年都没有断过。
第三,解释了文字之理,包括三个方面:始一终亥、以义相从、理据体察。
始一终亥,整个《说文解字》一共有540个部,从“一”开始,到“亥”结束,这是一种理念。许慎用“一”作为发端,是一个事物的头,从这儿开始,通过形体的联系,最后到达了“亥”。“一”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是道的发端。而亥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最后一个,结束了,又从子开始,而子就是一,所以复从一起,又回到前面去了。
以义相从,每一个部里的文字是按照义排列的。比如我们看“雨”部,第一个是“雨”,接下来就是“雷”,“雷”后面的五个字都跟雷有关系;然后是“雪”,后面的都跟雪有关系;然后是“霝”,“霝”就是下雨,后面也有一系列跟下雨有关系的字;接着是“露”、“霜”。我们可以看到,“雪”是在“雷”声震动之后讲的,从冬天的“雪”到春天下雨,即“霝”,到夏天的“露”,到秋天的“霜”,有其排列顺序。理据体察,是对字义的体会和说明。比如“人”,许慎说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可见,“天地之性最贵”不是许慎的发明,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然,它也经过了许慎的选择。
第四,文字之证。许慎解释、分析、探索和体察古人造字的道理,再把这种道理通过他的证据给我们证实,告诉我们它是必然的、准确的。比如“儒”这个字,许慎解释说是“柔”,为什么呢?它从“需”声,“需”有柔的意思,比如糯米的“糯”,相濡以沫的“濡”。但是,你要以为这就是“儒”的特征,恐怕不够。“需”,许慎解释为:“頁也。遇雨不进,止頁也。”“需”是《易经》的一卦,许慎引用《易经》的话“云上于天,需。”说明“需”是等待的意思。云出来之后,你别着急走,忍一忍,等雨下完了再走。这里面就有柔的含义。但是,它也有刚的一面,“需”不是不出去,还是要出去,出去是必达的,所以它是柔中有刚。通过“需”让我们联系到“儒”,柔刚并济才是“儒”的本质特征。
第二,说明了汉字之用。我们可以来看看《说文解字叙》里的话:“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通过它把文明传给后代,后人通过它可以了解自己的过去。这是中华民族跟世界上其他民族很不相同的一个方面,很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往未来看去,我们并不放弃过去,我们慎终追远。没有文字,我们就看不到《史记》、《汉书》,就不知道我们的文化五千年都没有断过。
第三,解释了文字之理,包括三个方面:始一终亥、以义相从、理据体察。
始一终亥,整个《说文解字》一共有540个部,从“一”开始,到“亥”结束,这是一种理念。许慎用“一”作为发端,是一个事物的头,从这儿开始,通过形体的联系,最后到达了“亥”。“一”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是道的发端。而亥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最后一个,结束了,又从子开始,而子就是一,所以复从一起,又回到前面去了。
以义相从,每一个部里的文字是按照义排列的。比如我们看“雨”部,第一个是“雨”,接下来就是“雷”,“雷”后面的五个字都跟雷有关系;然后是“雪”,后面的都跟雪有关系;然后是“霝”,“霝”就是下雨,后面也有一系列跟下雨有关系的字;接着是“露”、“霜”。我们可以看到,“雪”是在“雷”声震动之后讲的,从冬天的“雪”到春天下雨,即“霝”,到夏天的“露”,到秋天的“霜”,有其排列顺序。理据体察,是对字义的体会和说明。比如“人”,许慎说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可见,“天地之性最贵”不是许慎的发明,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然,它也经过了许慎的选择。
第四,文字之证。许慎解释、分析、探索和体察古人造字的道理,再把这种道理通过他的证据给我们证实,告诉我们它是必然的、准确的。比如“儒”这个字,许慎解释说是“柔”,为什么呢?它从“需”声,“需”有柔的意思,比如糯米的“糯”,相濡以沫的“濡”。但是,你要以为这就是“儒”的特征,恐怕不够。“需”,许慎解释为:“頁也。遇雨不进,止頁也。”“需”是《易经》的一卦,许慎引用《易经》的话“云上于天,需。”说明“需”是等待的意思。云出来之后,你别着急走,忍一忍,等雨下完了再走。这里面就有柔的含义。但是,它也有刚的一面,“需”不是不出去,还是要出去,出去是必达的,所以它是柔中有刚。通过“需”让我们联系到“儒”,柔刚并济才是“儒”的本质特征。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