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内炉渣是怎样形成的?
正确答案:
高炉造渣过程是伴随着炉料的加热和还原而产生的重要过程——物态变化和物理化学过程。
(1)物态变化。铁矿石在下降过程中,受上升煤气的加热,温度不断升高,其物态也不断改变,使高炉内形成不同的区域:块状带、软熔带、滴落带和下炉缸的渣铁贮存区。
1)块状带。在这里发生游离水蒸发、结晶水和菱铁矿的分解、矿石的间接还原(还原度可达(30-40%)等现象。但是矿石仍保持固体状态,脉石中的氧化物与还原出来的低级铁和锰氧化物发生固相反应,形成部分低熔点化合物,为矿石中脉石成分的软化和熔融创造了条件。
2)软熔带。固相反应生成的低熔点化合物在温度提高和上面料柱重力作用下开始软化和相互黏结,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和还原的进行,液相数量增加,最终完全熔融,并以液滴或冰川状向下滴落。这个从软化到熔融的矿石软熔层与焦炭层间隔地形成了软熔带。一般软熔带的上边界温度在1100℃左右,而下边界温度在1400-1500℃。在软熔带内完成矿石由固体转变为液体的变化过程以及金属铁与初渣的分离过程:还原出的金属铁经部分渗碳而熔点降低,熔化成为液态铁滴,脉石则与低价铁氧化物和锰氧化物等形成液态初渣。
3)滴落带。软熔带以下填满焦炭的区域,在软熔带内熔化成的铁滴和汇集成渣滴或冰川流的初渣滴落入此带,穿过焦柱而进入炉缸。在此带中铁滴继续完成渗碳和溶入直接还原成元素的Si、Mn、P、S等,而炉渣则由中间渣转向终渣。
4)下炉缸渣铁贮存区。这是从滴落带来的铁和渣积聚的地区,在这里铁滴穿过渣层时和渣层与铁层的交界面上进行着渣铁反应,最突出的是Si氧化和脱硫。
(2)炉渣形成过程。块状带内固相反应形成低熔点化合物是造渣过程的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低熔点化合物中呈现少量液相,开始软化黏结,在软熔带内形成初渣,其特点是FeO和MnO含量高,碱度偏低(相当于天然矿和酸性氧化球团自身的碱度),成分不均匀。从软熔带滴下后成为中间渣,在穿越滴落带时中间渣的成分变化很大。FeO和MnO被还原而降低,熔剂的或高碱度烧结矿中的"%#的进入使碱度升高,甚至超过终渣的碱度,直到接近风口中心线吸收随煤气上升的焦炭灰分,碱度才逐步降低。中间渣穿过焦柱后进入炉缸积聚,在下炉缸渣铁贮存区内完成渣铁反应,吸收脱硫产生的CaS和Si氧化的SiO2等成为终渣。
(1)物态变化。铁矿石在下降过程中,受上升煤气的加热,温度不断升高,其物态也不断改变,使高炉内形成不同的区域:块状带、软熔带、滴落带和下炉缸的渣铁贮存区。
1)块状带。在这里发生游离水蒸发、结晶水和菱铁矿的分解、矿石的间接还原(还原度可达(30-40%)等现象。但是矿石仍保持固体状态,脉石中的氧化物与还原出来的低级铁和锰氧化物发生固相反应,形成部分低熔点化合物,为矿石中脉石成分的软化和熔融创造了条件。
2)软熔带。固相反应生成的低熔点化合物在温度提高和上面料柱重力作用下开始软化和相互黏结,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和还原的进行,液相数量增加,最终完全熔融,并以液滴或冰川状向下滴落。这个从软化到熔融的矿石软熔层与焦炭层间隔地形成了软熔带。一般软熔带的上边界温度在1100℃左右,而下边界温度在1400-1500℃。在软熔带内完成矿石由固体转变为液体的变化过程以及金属铁与初渣的分离过程:还原出的金属铁经部分渗碳而熔点降低,熔化成为液态铁滴,脉石则与低价铁氧化物和锰氧化物等形成液态初渣。
3)滴落带。软熔带以下填满焦炭的区域,在软熔带内熔化成的铁滴和汇集成渣滴或冰川流的初渣滴落入此带,穿过焦柱而进入炉缸。在此带中铁滴继续完成渗碳和溶入直接还原成元素的Si、Mn、P、S等,而炉渣则由中间渣转向终渣。
4)下炉缸渣铁贮存区。这是从滴落带来的铁和渣积聚的地区,在这里铁滴穿过渣层时和渣层与铁层的交界面上进行着渣铁反应,最突出的是Si氧化和脱硫。
(2)炉渣形成过程。块状带内固相反应形成低熔点化合物是造渣过程的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低熔点化合物中呈现少量液相,开始软化黏结,在软熔带内形成初渣,其特点是FeO和MnO含量高,碱度偏低(相当于天然矿和酸性氧化球团自身的碱度),成分不均匀。从软熔带滴下后成为中间渣,在穿越滴落带时中间渣的成分变化很大。FeO和MnO被还原而降低,熔剂的或高碱度烧结矿中的"%#的进入使碱度升高,甚至超过终渣的碱度,直到接近风口中心线吸收随煤气上升的焦炭灰分,碱度才逐步降低。中间渣穿过焦柱后进入炉缸积聚,在下炉缸渣铁贮存区内完成渣铁反应,吸收脱硫产生的CaS和Si氧化的SiO2等成为终渣。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