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人书法出现了什么趋势?试分析其代表碑刻。
正确答案:
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书法艺术出现了综合南北的趋势,北方雄强的书风逐渐被南方柔美的书风所同化。其主要原因是在北朝后期的社会审美观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后周书》中记载:“周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学褒书。(赵)文渊之书,遂被遐弃,文渊惭恨,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返,亦改习褒书。”王褒的书法被梁武帝评为“凄断风流,势不称貌,意深工浅,犹未当妙”。可见,他的书法在南方并不是最高明的,而赵文渊的书法在北方却是推为能手,当王褒一入关,赵文渊的书法即被遗弃,这就是北方社会书法审美观发生重大转变的史实。由齐亡入周,后又入隋的颜之推,在他所作的《颜氏家训》中说:“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这代表了审美观转变后的北朝人对书法美的新认识。所以,北方书法就急剧向南方书法靠近,到了隋代,书风就表现出南北综合的趋势。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作品有《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启法寺碑》、《苏孝慈墓志》等,它们熔南北于一炉,开唐楷的先导。现分别介绍如下:
《龙藏寺碑》,隋开皇六年(586年)刻,在河北正定县龙兴寺。楷书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及侧有题名,额有“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十五字。此碑书风平正冲和,婉丽遒媚,笔划瘦劲,结体宽博,历来称为隋碑第一。
《董美人墓志》,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刻。清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西安出土。此碑出土时几无剥落,视之如新,有楷书二十一行,行二十三字。书法工整遒劲,秀丽端庄,为隋碑中的上品。原石已佚,初拓本藏上海博物馆。
《启法寺碑》,隋仁寿二年(602年)十二月刻。为书家丁道护所书。原石在湖北襄阳,宋时已失,仅有拓本一种传世,为清人李宗瀚所藏,后归吴荣光,又归罗振玉,后流入日本。此碑清劲古朴,与《龙藏寺碑》相仲伯,宋蔡襄说:“此书兼后魏遗法,隋唐之交,善书者众,皆出一法,(丁)道护所得最多。”清陆恭题跋:“审其用笔淬厉,仍归浑朴,洗六朝之余习,开欧褚之先声。”此碑应为隋代书法的代表。
《苏孝慈墓志》又称《苏慈墓志》,隋仁寿三年(603年)三月刻。清光绪年间在陕西蒲城出土。楷书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一字不泐,如同新刻。书法工整秀雅,洞达疏朗,字体似唐代欧阳询书,为隋代楷书范本。
《龙藏寺碑》,隋开皇六年(586年)刻,在河北正定县龙兴寺。楷书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及侧有题名,额有“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十五字。此碑书风平正冲和,婉丽遒媚,笔划瘦劲,结体宽博,历来称为隋碑第一。
《董美人墓志》,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刻。清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西安出土。此碑出土时几无剥落,视之如新,有楷书二十一行,行二十三字。书法工整遒劲,秀丽端庄,为隋碑中的上品。原石已佚,初拓本藏上海博物馆。
《启法寺碑》,隋仁寿二年(602年)十二月刻。为书家丁道护所书。原石在湖北襄阳,宋时已失,仅有拓本一种传世,为清人李宗瀚所藏,后归吴荣光,又归罗振玉,后流入日本。此碑清劲古朴,与《龙藏寺碑》相仲伯,宋蔡襄说:“此书兼后魏遗法,隋唐之交,善书者众,皆出一法,(丁)道护所得最多。”清陆恭题跋:“审其用笔淬厉,仍归浑朴,洗六朝之余习,开欧褚之先声。”此碑应为隋代书法的代表。
《苏孝慈墓志》又称《苏慈墓志》,隋仁寿三年(603年)三月刻。清光绪年间在陕西蒲城出土。楷书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一字不泐,如同新刻。书法工整秀雅,洞达疏朗,字体似唐代欧阳询书,为隋代楷书范本。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