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外交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政治学)>中国外交史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50年代,两国同盟友好,亲如兄弟。60—70年代,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乃至严重对抗。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苏两中加紧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人同时,也逐渐高速了对外政策。从根本的国家利益出发,两都把实现相互关系的正常化明确地提上了日程。二、中苏关系正常化大致经过以下阶段:(一)中苏关系初步改善。自从6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渐推动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1979年4月3日,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了决定,同盟条约期满后(即80年)不再延长。同日,中国外长黄华照会苏联驻华大使谢尔巴科夫,正式通知这一决定。中国政府还向苏联政府建议,双方就两国关系进行范围广泛的谈判,解决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障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双方于1979年9月举行了第一轮副外长级谈判。由于双方立场相距太远,谈判毫无结果,于同年12月结束。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不支持“两个中国”,并表示苏联准备继续就现存的边界问题与中国举行谈判等。但是勃列日涅夫仍然攻击了中国的现行政策。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积极而又审慎的反应,表示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中国认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要切实消除“三大障碍”,即“近20年来,苏联一起在中苏过境和中蒙过境派驻重兵。它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在印度支那和东南亚进行扩张。不断对我国过境进行挑衅。它还武装侵占中国的邻邦阿富汗。这些都造成对亚洲和平和中国安全的严惩威胁。从1982年10月5日—21日的中苏特使第一轮磋商始到1986年4月共举行了8轮会谈。在会谈中,中国代表屡次要求苏联消除“三大障碍”,但是苏联都以“谈判不得损害第三国利益”为借口,不承认“三大障碍”的存在,采取拒绝讨论的态度。因此,8轮谈判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去世之际,中国政府利用三次葬礼时机,派出高级代表团,与苏联领导人直接交换意见,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在各个具体领域的迅速发展。(二)“三大障碍”的排除。戈尔巴乔夫85年3月上台执政后,虽然多次表示中苏关系将有重大改善,但是在最初几年里,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苏军备控制谈判以及美苏关系的改善之中。对于中苏关系中的“三大障碍”的消除,苏联的步子迈得很小,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表示同意讨论“三大障碍”问题,苏联的态度终于有了一定的转变。1987年2月,中苏在莫斯科恢复过境谈判,双方商定讨论过境全线走向,并先从东端开始。1988年,苏联在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以此为契机,中苏关于柬埔寨问题的谈判也迅速发展。到1988年底、89年初,两国外长进行了成功的互访,就柬埔寨问题的最主要方面达成了协议,并于1989年2月5日发表了联合声明,从而为中苏关系正常化扫清了障碍。(三)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三大障碍”的消除,为中苏最高级会晤创造了条件。1989年5月15日—18日,戈尔巴乔夫文访华,中苏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之间的一切争端,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就苏联从蒙古撤军、边界、柬埔寨等问题达成协议;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三、意义。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消除了60—70年代以来的对抗局面,又避免了50年代的政治军事同盟。中苏关系的改善,不针对任何第三国,它是一种新型的正常的睦邻友好关系,真正体现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为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合作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