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2)课文摘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律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历史动画“立木为信”的故事)师:同学们,看完这段短片,你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1: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生2: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师: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二、讲授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师: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探究: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及意义。2.记住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教材中的《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3.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4.结合教材中的《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分析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产生的作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回忆,启发学生发表见解,然后板书,体现发展历程,进一步区分不同时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石器木棒→青铜器→铁农具、牛耕出现→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推广共同得出启示:生产工具不断进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师:同学们能否结合李冰石像和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产生的作用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展示都江堰防洪灌溉的原理,尝试画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图,启发学生自由发言.争取最全面的答案)师:他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所以后人说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因此我们要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教师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相关图片,重点点拨,将重要知识点形成下列知识框架:(教师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经济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商鞅变法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方法指导,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看,长远意义影响更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启发学生积极发言,争取最全面的答案,然后教师予以提示补充: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了民意;秦孝公的支持。由此得到的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我国现在正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我们应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国家改革做出贡献。)三、课堂总结(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形成下面的知识框架)四、课后作业将全体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排演历史小短剧“立木为信”和“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要求:表演内容要依据历史事实,不可过度发挥。?五、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内容在实施环节多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将早已远去的历史情境还原成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民主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协作精神等都有很大帮助。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