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章有哪些用途?
正确答案:
现在我们使用印章,都是用印章蘸上印泥钤盖在纸上呈现出印文。如果印章上刻的是凸出的文字,印在纸上的红字便称朱文或阳文;如果印章上刻的是凹入的文字,印在纸上的白字便称白文或阴文。但在纸张普遍使用以前,用印的方法根本不是这样。那是因为在纸张虽已发明,但还没有为社会广泛使用的魏晋之前,文字多写在长条型薄薄的竹、木片上,并把它编联成册,世称简牍。在成捆的简牍外面,再加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用绳将简牍一起捆扎起来,把绳子的结放在这方槽内,再在上面加一块软泥,用白文印章在软泥上按捺出凸出的印文,待软泥干燥后,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坚硬的土块——“封泥”,也叫“泥封”。它可以防止私拆泄密,有点类似今天用火漆封信的方法。这是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从战国到汉魏,这一时期的封泥,都有出土实物遗留下来。
在《礼记·月令篇》中有所谓“物勒工名”。其中主要指在烧制日用陶器之前,趁着粘土柔软时捺盖在上面的印章,包括制造的场所、官衙、工人的名字,个别还有制造年份。陶器易损常被抛弃,但不会腐烂,因此,陶文残片较之其它文物种类繁多。我国山东、河北等处出土的战国时代陶器中钤有玺印文字者最多。陈介祺《簠斋藏陶》、刘鹗《铁云藏陶》等书著录的战国遗物很多。
另外,这一时期的漆器上也有这一类印痕发现,如长沙出土的漆羽觞,在木胎底部有方形和长方形相叠的烙印,记着制胎工人的姓名。在一些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上,也盖有一种印章,但看来不是制作者的姓名,而是这一器物的名称图记。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战国时代的量器“右里升”是大小不同的两器,上面有田字界格的玺印文另一齐国标准量器上盖有“陈华右莫廪毫釜”的专用玺。
还有一种称为“印子金”的,就是在铸金币时盖上连续的印章图记。出土实物中最为出名的,有战国时期楚国的盖有“郢爰”、“陈爰”等字样的金币六种。“郢”(楚都江陵,今纪南城)和“陈”(河南淮阳)都是楚国的地名。“爰”就是“锾”字,“爰”本为黄金的计量标度,不过楚金的“爰”已成为金币的名称,并泛指楚国的金币了。“郢爰”字样的金币出土较多。《战国策·楚策三》中楚怀王自己就夸耀过:“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说明先秦时期的楚国是盛产黄金的,而留存至今的先秦金币,主要也是楚金。据出土实物看,楚金有版状和饼状两种形态,版状的金币面上钤有四五排方形或圆形的印记,饼状的金币上面印记钤打得较紊乱。
在1972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利仓墓中,“长沙丞相”和“侯之印”二印,与《史记》中称利仓为长沙丞相并封侯的记载相合。观察这二方印,印文比较草率,乃出于急就,是属于殉葬的“明(冥)器”。按汉官制度,官吏死后,一方面须上交印绶,同时也可按本人生前的官职称呼再刻一方随葬。如有的官爵是世袭的,生前的用印须留给子孙,也只能造一方随葬。在印谱中有一类官职连姓名的多字印,都不是实用之物,而只是表示死者身分的殉葬的明器。随葬这种印的官职都并不高,如只刻官名不附姓名,便有私刻官印之嫌,是犯法的,下边附了姓名,就证明是殉葬品。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抱朴子·登涉篇》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各种古印谱中,常收录有“黄神之印”、“黄神越章”、“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等,这是因为汉代人迷信鬼神,他们在印钮小孔中穿了绳子随身佩带,作为用来“辟除不祥”的除魔之物。
印章的另一用途是用来烙马,早期的文献记载上还没有看到,但在稍后的史书中有记载。如《北史·魏孝文帝纪》:“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五月,诏军警给玺印传符,次给马印。”在《唐六典》卷十一中也记道:“凡外牧进良马,印以三花飞凤之字为志焉。细次马送尚乘局者,于尾侧依左右间印以三花;其余乘马送尚乘者,以凤字印印右髆。”以上记载,证明战国以来确有烙马印。传世的烙马印不多,形制极大,有七厘米见方的,钮上有方孔,下半中空,方孔中可纳入木柄作烙马时的把手,最出名的有二方,一为战国的“日庚都萃车马”印,另一为汉代的“灵丘烙马”印。
在《礼记·月令篇》中有所谓“物勒工名”。其中主要指在烧制日用陶器之前,趁着粘土柔软时捺盖在上面的印章,包括制造的场所、官衙、工人的名字,个别还有制造年份。陶器易损常被抛弃,但不会腐烂,因此,陶文残片较之其它文物种类繁多。我国山东、河北等处出土的战国时代陶器中钤有玺印文字者最多。陈介祺《簠斋藏陶》、刘鹗《铁云藏陶》等书著录的战国遗物很多。
另外,这一时期的漆器上也有这一类印痕发现,如长沙出土的漆羽觞,在木胎底部有方形和长方形相叠的烙印,记着制胎工人的姓名。在一些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上,也盖有一种印章,但看来不是制作者的姓名,而是这一器物的名称图记。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战国时代的量器“右里升”是大小不同的两器,上面有田字界格的玺印文另一齐国标准量器上盖有“陈华右莫廪毫釜”的专用玺。
还有一种称为“印子金”的,就是在铸金币时盖上连续的印章图记。出土实物中最为出名的,有战国时期楚国的盖有“郢爰”、“陈爰”等字样的金币六种。“郢”(楚都江陵,今纪南城)和“陈”(河南淮阳)都是楚国的地名。“爰”就是“锾”字,“爰”本为黄金的计量标度,不过楚金的“爰”已成为金币的名称,并泛指楚国的金币了。“郢爰”字样的金币出土较多。《战国策·楚策三》中楚怀王自己就夸耀过:“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说明先秦时期的楚国是盛产黄金的,而留存至今的先秦金币,主要也是楚金。据出土实物看,楚金有版状和饼状两种形态,版状的金币面上钤有四五排方形或圆形的印记,饼状的金币上面印记钤打得较紊乱。
在1972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利仓墓中,“长沙丞相”和“侯之印”二印,与《史记》中称利仓为长沙丞相并封侯的记载相合。观察这二方印,印文比较草率,乃出于急就,是属于殉葬的“明(冥)器”。按汉官制度,官吏死后,一方面须上交印绶,同时也可按本人生前的官职称呼再刻一方随葬。如有的官爵是世袭的,生前的用印须留给子孙,也只能造一方随葬。在印谱中有一类官职连姓名的多字印,都不是实用之物,而只是表示死者身分的殉葬的明器。随葬这种印的官职都并不高,如只刻官名不附姓名,便有私刻官印之嫌,是犯法的,下边附了姓名,就证明是殉葬品。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抱朴子·登涉篇》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各种古印谱中,常收录有“黄神之印”、“黄神越章”、“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等,这是因为汉代人迷信鬼神,他们在印钮小孔中穿了绳子随身佩带,作为用来“辟除不祥”的除魔之物。
印章的另一用途是用来烙马,早期的文献记载上还没有看到,但在稍后的史书中有记载。如《北史·魏孝文帝纪》:“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五月,诏军警给玺印传符,次给马印。”在《唐六典》卷十一中也记道:“凡外牧进良马,印以三花飞凤之字为志焉。细次马送尚乘局者,于尾侧依左右间印以三花;其余乘马送尚乘者,以凤字印印右髆。”以上记载,证明战国以来确有烙马印。传世的烙马印不多,形制极大,有七厘米见方的,钮上有方孔,下半中空,方孔中可纳入木柄作烙马时的把手,最出名的有二方,一为战国的“日庚都萃车马”印,另一为汉代的“灵丘烙马”印。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