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社区活动中心工程,三层框架结构,无地下室,总建筑面积2417m2,层高均为4-5m,局部有1.2m深大截面梁。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好,设计为放大基础加地连梁,房心回填土后夯实,再做首层地面。 在一层顶梁板施工时,钢筋制安、模板支设完毕,开始浇筑混凝土,当混凝土浇筑约1/3时,突遇大暴雨,混凝土浇筑暂停,留置施工缝;待天气好转后,进行剩余混凝土浇筑。 该层模板拆除后,发现整层楼板下陷,两次浇筑的混凝土均出现开裂。经调查,大雨时雨水浸湿一层地面夯实土层,致使模板底支架基础发生沉降,导致整个支撑系统不均匀变形,刚浇筑的楼板均下陷、混凝土大量开裂。 【问题】 1.本案例中,第二次浇筑混凝土时施工缝处处理应符合哪些规定? 2.本工程中柱、梁(主次梁)、板的施工缝应留置在什么位置? 3.现浇混凝土工程模板与支撑系统部分的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4.针对本案例发生的质量问题,简要列出本案例中现浇混凝土模板支撑体系应注意的安全技术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如下规定:
(1)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
(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3)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4)混凝土应细致掏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2.施工缝的位置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应符合如下规定:
(1)柱:宜留置在基础、楼板、梁的顶面;
(2)梁: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高超过lm),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
(3)板:因为设计有主次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
3.现浇混凝土工程模板与支撑系统部分的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模板支撑架体地基、基础下沉;
(2)架体的杆件间距或步距过大;
(3)架体未按规定设置斜杆、剪刀撑和扫地杆;
(4)构架的节点构造和连接的坚固程度不符合要求;
(5)主梁和荷载显著加大部位的构架未加密、加强;
(6)高支撑架未设置一至数道加强的水平结构层;
(7)大荷载部位的扣件指标数值不够;
(8)架体整体或局部变形、倾斜、架体出现异常响声。
4.针对现浇混凝土工程模板支撑系统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下:
(1)支撑系统的选材及安装应按设计及方案要求进行,支撑系统的主柱、扣件等材料应符合设计荷载及安全要求;
(2)支撑系统立柱支撑在基土上的支撑点应牢固平整,支撑在安装过程中应考虑必要的临时固定措施,以保证其稳定性;
(3)模板支撑系统主柱支撑在地基上时,应对地基土的承载力进行验核,同时,采取预防沉降的处理措施。立杆底部设置通长木垫板或钢垫板,以防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架体发生不均匀变形;
(4)为保证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在安装立柱的同时,应加设水平支撑和剪刀撑
(1)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
(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3)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铺一层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4)混凝土应细致掏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2.施工缝的位置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应符合如下规定:
(1)柱:宜留置在基础、楼板、梁的顶面;
(2)梁: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高超过lm),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
(3)板:因为设计有主次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
3.现浇混凝土工程模板与支撑系统部分的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模板支撑架体地基、基础下沉;
(2)架体的杆件间距或步距过大;
(3)架体未按规定设置斜杆、剪刀撑和扫地杆;
(4)构架的节点构造和连接的坚固程度不符合要求;
(5)主梁和荷载显著加大部位的构架未加密、加强;
(6)高支撑架未设置一至数道加强的水平结构层;
(7)大荷载部位的扣件指标数值不够;
(8)架体整体或局部变形、倾斜、架体出现异常响声。
4.针对现浇混凝土工程模板支撑系统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下:
(1)支撑系统的选材及安装应按设计及方案要求进行,支撑系统的主柱、扣件等材料应符合设计荷载及安全要求;
(2)支撑系统立柱支撑在基土上的支撑点应牢固平整,支撑在安装过程中应考虑必要的临时固定措施,以保证其稳定性;
(3)模板支撑系统主柱支撑在地基上时,应对地基土的承载力进行验核,同时,采取预防沉降的处理措施。立杆底部设置通长木垫板或钢垫板,以防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架体发生不均匀变形;
(4)为保证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在安装立柱的同时,应加设水平支撑和剪刀撑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