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1:“想在一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吗?可以,如果你在中国。”有外国媒体记者如此调侃。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1月8日消息,中国复制的世界著名建筑包括法国的朗香教堂、巴黎埃菲尔铁塔甚至整个奥地利著名小镇哈尔斯塔特等。 近年来,“复制”国内外地标性建筑的“取巧”建筑层出不穷,有些甚至为政府机关办公场所。就公开见诸报端的不完全统计,美国白宫出镜率最高。 我国四大一线城市2006年以来兴建的19座大型地标建筑中,主设计师为外国人的达15座之多。一些在西方都很难被付诸实施的“超前卫”建筑设计,在我国也有人追捧,西方建筑理念如水银泻地般在我们的一些城市流淌,我国俨然成为国外建筑设计师建筑理念的“试验场”。 资料2:从央视“大裤衩”、苏州“秋裤楼”到沈阳“孔方兄”——方圆大厦……中国的奇葩建筑一个比一个雷人,简直雷死人不偿命。 一些城市政府甚至要求建筑设计“一定要惊世骇俗”,以博得关注,“炒热”经济,“哪怕被骂也行”。西南地区某设计院的一个城市规划师表示,当地建设一个“城市环球中心”,就在外形上追求“世界最大单体建筑”,盖得像航站楼。 广西北海市某政府单位,其建筑是一个大的聚焦的玻璃镜,就是好像是放大镜一类的玻璃,倒扣在整个建筑之上。建设这个建筑的初衷是该单位的领导为了出奇制胜,设计了这样一个比较奇怪的建筑。但是,建筑好了以后,因为太阳光的聚焦,直射得整个儿大楼好像是一个大火炉,热得人们无法工作,所以说,后来,这个大楼就没有人上班了,改在其他地方办公了。 从力学角度看,大裤衩建筑,外形丑陋,并且要特别地浪费钢材——因为要在空中要拐一个角度,承受这么重的力矩,需要很大力量的钢材。 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繁华街道上,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同样的错觉:不知此时身在何处。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高层建筑、道路似乎都是“孪生姐妹”,没有各自的城市个性,区别不过是看谁的大饼摊得更大一些罢了。“克隆”使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失去了文化个性,文化的趋同性渐渐尘封了文化的多样性。 近些年来,各地大都做起了“大规划”。一时间,大广场、大马路、大街区、大立交、大草坪纷纷上马,竞相比高、比大、比技术难度。一些地方政府出资的项目在这场竞赛中推波助澜,不时有新建筑刷新全国乃至全球建筑高度、体量等纪录。 中国各大城市兴起一场向天空突破的竞赛,除一线大城市天际线被陆续刷新外,二三线城市也热衷“攀高”,武汉绿地中心达606米,长沙的天空城市设计高度超过800米。有调查数据显示,全球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目前在建的125座,其中78座在中国。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城市提出兴建摩天大楼等地标式建筑的需求,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城市领导好大喜功,纷纷要为自己建立“政绩工程”,因此往往盲目重视标新立异却不惜成本。 资料3:会议中心形似世博园中国馆大气恢弘,办公楼由玻化砖、大理石装饰得富丽堂皇,室内中央空调、电梯、搭配适宜的灯具显得现代化十足……当中央三令五申严控豪华楼堂馆所之时,位于鄂西山区的房县耗资8000万建设新行政中心建筑群,超批复投资2600多万元、超面积近1800平方米,而且这个豪华办公楼还是举债建设。 房县财政局的一位干部介绍,作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的房县去年财政收入5.5亿元,地方可用3.9亿元,每年需上级转移支付超过20亿元。目前地方总债务超过10亿元,其中直接承债4亿元到5亿元,这部分每年需还本付息5000万元。 在华南一个地级市,前期为纪念一位古人在市区建设的特大型人物铜像,2012年动工,去年年中悄然停工,而巨大的雕像底座和核心筒部分已矗立在穿城而过的一条大江边。按照设计规划,这座60多米高的巨型雕像可以360°匀速旋转,内设观光电梯。雕像由属于政府融资平台的城市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概算投资7000万元建设。对于项目停工,当地对外的说法是资金不到位。 “水城”建设也在多地升温,即使是在缺水严重的北方地区,城市公共工程营造水景也不遗余力。记者在有的北方省份看到,从省城到地级市,再到有的山区贫困县,只要附近有河流,就往往斥巨资以河道整治、防洪等工程为名,筑起拦河坝,在城市中营造所谓“北国江南”、“塞上江南”水景。“湖光城色”让城市靓丽了不少,但造价及维护费用很高,且其下游很长一段河道却容易因此陷于缺水甚至无水状况,易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根据“资料1~3”,概括我国城市建筑的五大乱象。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第一,崇洋。盲目“复制”国外地标性建筑、追捧国外设计师,崇洋媚外。
第二,求怪。以求怪吸引眼球,与大众审美大相径庭,违背建筑原则。
第三,趋同。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缺乏个性,导致千城一面。
第四,贪大。政府为了“政绩工程”盲目攀比,城市建筑不断“攀高”。
第五,逐奢。一些地方政府在财政不足时依然建设奢华建筑,造价及维护费用高,浪费大量国家钱财。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