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肺痨
正确答案: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因病机】
1.病因
(1)感染"痨虫":与病人直接接触,致痨虫侵入人体为害。举凡酒食、问病、看护,或与患者朝夕相处,都是导致感染的条件。本病有致病的特殊因子,在病原学说上,提出痨虫感染是形成本病的病因。
(2)正气虚弱:①禀赋不足:由于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未充,"痨虫"入侵致病。②酒色劳倦:酒色过度,耗损精血,正虚受感。或劳倦太过,忧思伤脾,脾虚肺弱,痨虫入侵。③病后失调:大病或久病后失于调治(如麻疹、哮喘等病),或外感咳嗽,经久不愈,或胎产之后失于调养(如产后劳)等,正虚受感。④营养不良:生活贫困,营养不充,体虚不能抗邪而致感受痨虫。
2.病机从"瘵虫"侵犯的病变部位而言,则主要在肺。由于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若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他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由于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辗转,乘于五脏"之说,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可涉及心肝。
肺痨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或因脾病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损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息、心慌、唇紫、浮肿、肢冷等重症。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喜润而恶燥,痨虫犯肺,侵蚀肺叶,肺体受病,阴分先伤,故见阴虚肺燥之候。
由于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变发展阶段不同,病理也随之演变转化。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诊断要点】
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3.初期病人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
【类证鉴别】
1.肺痨与虚劳《内经》、《金匮要略》均将肺痨(痨瘵)归属于"虚劳"、"虚损"的范围,提示本病的发展每可导致患者身体日益消瘦,体虚不复,形成劳损。及至唐宋,因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乃进一步与虚劳明确区分开来,明清医籍有时将痨瘵附于虚劳之后论述,既认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也说明又有不同之处。对比言之,肺痨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患,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虚劳病缘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
2.肺痨与肺痿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辨证论治】
1.肺阴亏损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病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剂:月华丸加减。
常用药物: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等。
2.虚火灼肺证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病机概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常用药物: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百部、白及、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龟板、冬虫夏草等。
3.气阴耗伤证
主症: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可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白,颧红,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病机概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剂: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北沙参、麦冬、地黄、阿胶、五味子、冬虫夏草、白及、百合、紫菀、冬花、苏子等。
4.阴阳虚损证
主症: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病机概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治法:滋阴补阳。
代表方剂:补天大造丸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白术、山药、麦冬、生地、五味子、阿胶、当归、枸杞、山萸肉、龟板、鹿角胶、紫河车等。
【预防与调护】
1.对于本病应注意防重于治,要求在接触患者时,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同时要饮食适宜,不可饥饿,若体虚者,可服补药。
2.既病之后,不但要耐心治疗,还应重视摄生,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加强食养,忌食一切辛辣刺激动火燥液之物。
【病因病机】
1.病因
(1)感染"痨虫":与病人直接接触,致痨虫侵入人体为害。举凡酒食、问病、看护,或与患者朝夕相处,都是导致感染的条件。本病有致病的特殊因子,在病原学说上,提出痨虫感染是形成本病的病因。
(2)正气虚弱:①禀赋不足:由于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未充,"痨虫"入侵致病。②酒色劳倦:酒色过度,耗损精血,正虚受感。或劳倦太过,忧思伤脾,脾虚肺弱,痨虫入侵。③病后失调:大病或久病后失于调治(如麻疹、哮喘等病),或外感咳嗽,经久不愈,或胎产之后失于调养(如产后劳)等,正虚受感。④营养不良:生活贫困,营养不充,体虚不能抗邪而致感受痨虫。
2.病机从"瘵虫"侵犯的病变部位而言,则主要在肺。由于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若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他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由于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辗转,乘于五脏"之说,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可涉及心肝。
肺痨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或因脾病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损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息、心慌、唇紫、浮肿、肢冷等重症。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喜润而恶燥,痨虫犯肺,侵蚀肺叶,肺体受病,阴分先伤,故见阴虚肺燥之候。
由于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变发展阶段不同,病理也随之演变转化。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诊断要点】
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3.初期病人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
【类证鉴别】
1.肺痨与虚劳《内经》、《金匮要略》均将肺痨(痨瘵)归属于"虚劳"、"虚损"的范围,提示本病的发展每可导致患者身体日益消瘦,体虚不复,形成劳损。及至唐宋,因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乃进一步与虚劳明确区分开来,明清医籍有时将痨瘵附于虚劳之后论述,既认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也说明又有不同之处。对比言之,肺痨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患,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虚劳病缘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
2.肺痨与肺痿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辨证论治】
1.肺阴亏损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病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剂:月华丸加减。
常用药物: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等。
2.虚火灼肺证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病机概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常用药物: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百部、白及、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龟板、冬虫夏草等。
3.气阴耗伤证
主症: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可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白,颧红,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病机概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剂: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北沙参、麦冬、地黄、阿胶、五味子、冬虫夏草、白及、百合、紫菀、冬花、苏子等。
4.阴阳虚损证
主症: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病机概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治法:滋阴补阳。
代表方剂:补天大造丸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白术、山药、麦冬、生地、五味子、阿胶、当归、枸杞、山萸肉、龟板、鹿角胶、紫河车等。
【预防与调护】
1.对于本病应注意防重于治,要求在接触患者时,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同时要饮食适宜,不可饥饿,若体虚者,可服补药。
2.既病之后,不但要耐心治疗,还应重视摄生,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加强食养,忌食一切辛辣刺激动火燥液之物。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