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京剧艺术在新时期的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京剧艺术在新时期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再度崛起;20世纪60年代后的挫折;京剧20世纪70年代的振兴。
一、20世纪50年代的再度崛起
20世纪50年代的京剧,同其他戏曲艺术形象一样,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阵营中的独特形式,但其服务对象的变化,使它在外部形态上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改戏”革除了过去戏中存在的封建毒素,填充的是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和新社会的新人类对于人生诸问题的新理解;“改人”革除的是京剧艺人头脑中的封建思想残余,填充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力求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应的便提高了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热情;“改制”革除的是演出的机构、演出的场所的一些陈规陋习,加强了党对剧团、剧场的统一领导,社会主义平等意识也清除了旧有班社的三六九等,为戏曲(京剧)艺人间有平等合作提供了条件。这一切改进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三并举”的剧目政策所带来的是京剧艺术创作上的繁荣。
从1952年的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开始到1964年的京剧现代戏的观摩演出大会为止,这十几年间,京剧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时期出现了像《将相和》《野猪林》《杨门女将》等古代题材戏和《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等现代题材戏。这个时期的繁盛的表现也主要体现在演员上。这时期,老、中、青三代京剧演员共同在舞台上编织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时期的京剧,无论是剧本的创作,还是表演艺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它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国内,而且随着中国对外艺术交流的增多,新中国京剧的改进、革新成果也开始为国外所认识。但随着“文革”的开始,京剧的出国演出几乎陷于停滞;建国后京剧十几年的繁荣以因此宣告了结束。京剧艺术迎来了它曲折的十年。
二、20世纪60年代后的挫折
1966的5月至1976年的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这场内乱中,戏曲作为封建文化,作为封建主义、修正主义等毒素的藏身之处,再次遭到了批判与改造。戏曲舞台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被一扫而空;树立起来的是伟大的工农兵和革命、建设英雄。在所有的戏曲剧种,“王、江、张、姚”对京剧情有独钟,他们一面让全国上下学习京剧,一面让京剧创作现代戏,京剧在一片斗争浪潮中畸形的发展起来。
京剧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一片萧条。这萧条主要表现在题材的单一化。所有的传统剧目、新编古代剧目都成了“禁戏”,舞台上只许演现代戏,到最后变成只许演几个被江青等人定为的“样板戏”。
“四人帮”对京剧的摧残,艺术废除了京剧表现古代题材的权利,割断了京剧的传统,使的许多传统的表演技艺和优秀的传统剧目没能够很好的继承下来。京剧只演“样板戏”的现状也影响了“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演员,这些演员接触的京剧传统表演技艺很少,只会演几出“样板戏”,到文革结束以后,他们不得不去“回炉再造”,去补传统的课,但为时已晚。所以这批是成了“文革”的牺牲品。同时“四人帮”要求文艺只为政治服务的号召,扼杀了艺术创作者的创造力,使很大一批人成了政治的宣传者。这种不良倾向在,在文革结束后很多年都没能扭转过来。
三、京剧20世纪70年代的振兴。
“文革”以后,全国陆续恢复了京剧剧团,数以万计的京剧演员有回到了工作岗位;中老年演员恢复了艺术青春,又重新登上了戏曲舞台,又有一大批青年演员开始崭露头角。舞台演出的增多。各种禁锢的解除使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又重现于舞台,同时哟创作出了一批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剧目,如《红灯照》《闯王旗》《司马迁》等。
至从1980年7月召开的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之后,很快全国形成了一个戏曲发展的新高潮。表现为:首先,剧目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其次,京剧表演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再次,京剧的导演职能逐渐的健全,舞台美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20世纪50年代的再度崛起
20世纪50年代的京剧,同其他戏曲艺术形象一样,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阵营中的独特形式,但其服务对象的变化,使它在外部形态上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改戏”革除了过去戏中存在的封建毒素,填充的是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和新社会的新人类对于人生诸问题的新理解;“改人”革除的是京剧艺人头脑中的封建思想残余,填充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力求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应的便提高了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热情;“改制”革除的是演出的机构、演出的场所的一些陈规陋习,加强了党对剧团、剧场的统一领导,社会主义平等意识也清除了旧有班社的三六九等,为戏曲(京剧)艺人间有平等合作提供了条件。这一切改进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三并举”的剧目政策所带来的是京剧艺术创作上的繁荣。
从1952年的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开始到1964年的京剧现代戏的观摩演出大会为止,这十几年间,京剧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时期出现了像《将相和》《野猪林》《杨门女将》等古代题材戏和《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等现代题材戏。这个时期的繁盛的表现也主要体现在演员上。这时期,老、中、青三代京剧演员共同在舞台上编织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时期的京剧,无论是剧本的创作,还是表演艺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它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国内,而且随着中国对外艺术交流的增多,新中国京剧的改进、革新成果也开始为国外所认识。但随着“文革”的开始,京剧的出国演出几乎陷于停滞;建国后京剧十几年的繁荣以因此宣告了结束。京剧艺术迎来了它曲折的十年。
二、20世纪60年代后的挫折
1966的5月至1976年的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这场内乱中,戏曲作为封建文化,作为封建主义、修正主义等毒素的藏身之处,再次遭到了批判与改造。戏曲舞台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被一扫而空;树立起来的是伟大的工农兵和革命、建设英雄。在所有的戏曲剧种,“王、江、张、姚”对京剧情有独钟,他们一面让全国上下学习京剧,一面让京剧创作现代戏,京剧在一片斗争浪潮中畸形的发展起来。
京剧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一片萧条。这萧条主要表现在题材的单一化。所有的传统剧目、新编古代剧目都成了“禁戏”,舞台上只许演现代戏,到最后变成只许演几个被江青等人定为的“样板戏”。
“四人帮”对京剧的摧残,艺术废除了京剧表现古代题材的权利,割断了京剧的传统,使的许多传统的表演技艺和优秀的传统剧目没能够很好的继承下来。京剧只演“样板戏”的现状也影响了“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演员,这些演员接触的京剧传统表演技艺很少,只会演几出“样板戏”,到文革结束以后,他们不得不去“回炉再造”,去补传统的课,但为时已晚。所以这批是成了“文革”的牺牲品。同时“四人帮”要求文艺只为政治服务的号召,扼杀了艺术创作者的创造力,使很大一批人成了政治的宣传者。这种不良倾向在,在文革结束后很多年都没能扭转过来。
三、京剧20世纪70年代的振兴。
“文革”以后,全国陆续恢复了京剧剧团,数以万计的京剧演员有回到了工作岗位;中老年演员恢复了艺术青春,又重新登上了戏曲舞台,又有一大批青年演员开始崭露头角。舞台演出的增多。各种禁锢的解除使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又重现于舞台,同时哟创作出了一批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剧目,如《红灯照》《闯王旗》《司马迁》等。
至从1980年7月召开的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之后,很快全国形成了一个戏曲发展的新高潮。表现为:首先,剧目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其次,京剧表演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再次,京剧的导演职能逐渐的健全,舞台美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答案解析:有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