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书法知识竞赛

睦霖题库>艺术文化生活娱乐知识竞赛>书法知识竞赛

学习篆刻还要具备哪些方面的修养?

正确答案: (1)书法——这无疑是学习篆刻的根本,人们不是称赞邓石如“印从书入,书从印出”吗?不通篆籀,不研究历代书体的特点,不掌握书法演变的源流,根本不可能创作出像样的作品来。如果只刻不写,尤其不熟悉研究篆书的结构特点以及变体篆法,刻出来的篆字会闹笑话。历来认为,书家可以不会刻印,但篆刻家必须会写字,尤其是篆字。如果要想以除篆体以外的其它书体入印,或想在印章的边款上变化新意,只会篆书,不会隶、真、草书也是不行的。从前面介绍的许多著名篆刻家中可以看到,他们无一不是以精通书法为基础的。
(2)文字学——有的青年学习篆刻,虽日日奏刀,不可谓不勤奋,但刻成之印索然无味,甚至各种文字杂处一印,错误百出。原因就是缺乏对“文字学”这一重要的印外功夫的重视。一些报刊上发表的篆刻作品也常闹笑话,个别编辑、印刷工人不识篆文,甚至将印拓反印出版也不发觉,这且不说,有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辟了“篆刻评介”专栏,每次评析介绍一些印章习作,这无疑是大有于篆刻艺术普及提高的形式,但就是这方作为刊头的“篆刻评介”的印章,却错把“评”字刻成了“许”字。有一家报纸刊出的印作“百家争鸣”却成了“百家争唯”,有的把“活泼”的“活”,以“水舌”相拼,也违反古文字的基本常识。古文字学常识,是每一个有志于学习篆刻艺术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学识修养。(这里指“具备”,并非要达到“精通”的程度。)要求学习篆刻者具备古文字的修养,主要是指熟悉几种主要的古文字体,而且会使用收有各种古文字的工具书。同时要掌握一些文字学的常识和文字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及古文字结构的特点。此外还应熟悉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古文字的一般特征和风格。这里还要特别指出,对一些古文字学的工具书的序、跋、凡例都要精读、弄懂内容,这可以说是积累古文字知识的钥匙。
(3)金石、考古——从历史上看,凡金石、考古事业发展的时代,书画篆刻艺术必得到相应的提高。一些善于及时借助和利用新出土和传世古文物的篆刻家,往往都能巧妙地借鉴原来只具有史料价值的古董、文物上的文字,拮取其精华,移植到印章的方寸之中,从而成为其崭新风格的端倪。晚清的邓石如、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都是有金石癖的大篆刻家,他们充分利用地下出土和传世的古文物,开拓出了一个“印外求印”的新天地。他们创造性地把入印的文字,扩大到秦权量、诏版、货币、镜铭、碑刻、石鼓、封泥、瓦当文字等方面,因而使他们的作品别具风貌。近世考古的新发现,新的金石资料对篆刻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补充了许多史料的不足,纠正了一些谬误的观点,可见我们学习篆刻,是不能忽视学习金石、考古的作用的。
(4)中国历史——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篆刻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要了解每个历史时期印章的不同风格,必须要求你对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古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由于每个朝代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不同,必然会对篆刻艺术产生相应的影响。就印章的起源而言,就有其历史原因。前一章我们介绍了作为印章全盛时期的汉代印章,这一时期印章的艺术性之所以很高,就是由于汉代政治、经济及手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另外,了解一些历史背景,对于更进一步地了解和研究各个时期、各个篆刻流派的时代风格,是很有裨益的。所以,我们主张学一点历史,特别要学一点美术史、书法史。
(5)美学——美学是研究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形成的一门科学。无论从事书法、绘画或是篆刻,都应该有一定的美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创作。比如南朝王僧虔曾提出:“书之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这讲的是书法。齐白石也是注重神似超过形似的。这种“形”、“神”关系就属于美学辩证的法则。近几年来,在报刊上逐渐有一些谈书法美学的文章,但介绍篆刻美学的专著和文章还未见到,这也是有待于填补的篆刻美学理论空白。
(6)文学诗词——缺乏文学修养的篆刻爱好者,他撰选的印文内容必然鄙俗,撰刻的边款文句也必然没有书卷气。所以,要求篆刻爱好者,同时要爱好文学,特别是旧体诗词,才能使一方小小的印章,成为具有金石气息和笔墨情趣、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
(7)绘画等姐妹艺术——如果篆刻爱好者对绘画、音乐等姐妹艺术比较生疏的话,最好也要有意识地接触、熟悉她们,以增强这些艺术门类的知识素养。我们从明清诸家或近代著名印人中随便找出一位,都可以发现,这些著名的篆刻家无不都身兼数艺,而且都有较高的造诣,由于他们的“专”是建筑在“博”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艺术造诣也非常人所及了。
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应该涉猎的艺术范围是很广的。“艺多不压身”,个人只要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了解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是有好处的。当然,只专不博,失之于“窄”,是难以取得较大成绩的,而只博不专,不分主次,到头来则可能无所建树,一事无成。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