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地方公务员考试

睦霖题库>党政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考试

“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最近热传于网络的“民国时代小学生作文”,引来不少人“膜拜”。不少网民认为,爱诗的人往往更爱生活,保有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懂得从古人智慧中吸取涵养,更容易在当今时代获得“幸福感”。 北宋汪洙编写的一组《神童诗》,都是当年给孩子启蒙用的教材,行文很直白,却流传深远。“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这些经过千百年岁月沉淀的词句,愈发显示出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经典不断被媒体反复提起,另一种现象——“国学热”也开始悄然兴起,读经班、孔子学院、汉服成人礼……“国学”一词迅速升温,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走进重庆南岸区的一所书院,上百名少年在这座书院陆续完成了“知书达礼好少年”的培训。他们的主要课程是诵读《诗经》《论语》等传统经典,同时接受礼仪、形体、茶道等方面的熏陶。 对此坊间褒贬不一,有人写文章指出,国学之时兴,按理应是国学之幸、国家之幸,然而竟发展变成了“电视台之幸、培训班之幸、出版社之幸、《百家讲坛》之幸”,让人闻到国学背后浓浓的铜臭味。如某知名大学开的“乾元国学教室”中国哲学专修班,学制两年,区区288个课时,却要收费60000元,另还有6000元的资料费,其他大学也动辄数万元;至于各个私塾,学费每年两三万元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孔子变成摇钱树”让人五味杂陈,国学教育越来越流于形式。 所谓“国学”,是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其所蕴涵的内容丰富,可谓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整体,菁芜并存,好坏杂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曾经被我们无理由忽视的思想文化层面的东西,让我们从中窥探到中华文化在传统历史发展中是这样的伟大、令人自豪,大大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可,充实国民文化自信。 在专家看来,国学并非仅仅是一般人概念中的吟诗作对、背诵古文,而是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道德伦理与做人处世原则。“现今针对孩子的国学教育,最基本的是学做人。”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吴光教授说,国学还包括了民族认同与文化归属等。 国学的回归,顺应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的召唤。“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国学,借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精神,匡正这种不正之风,营造诚信和谐社会。”吴光教授还表示,“人们处在信仰和价值观的空巢期,急需找到精神的根系和信仰上的寄托,学国学是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 国学学科设置要取得学术界、教育界共识不容易,国学教育者素质也亟待加强。在古代的私塾里,教师尽管不全是硕儒、不都拥有科举功名,却都是德学卓然于一乡之人。而今,在高校,教授多是专家而非德才兼备之通人,在民间,国学教育者素质更良莠不齐。一些培训机构的教师,难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开展国学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对每位受众都传授一样的国学知识。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如儿童教育可以从《三字经》《中华古典诗词》等开始,这些都是国学的普及性读物,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会慢慢领悟精髓。”吴光说,“很多地方设有国学院、孔庙、书院、寺院等,这为开展群众性的国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须注意防止这类场所沦为传播迷信的工具。我认为教授者、学习者都要警惕,善于正确地引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传播国学中的精髓。” 有人说,当下的“国学热”只是在搞形式主义,不应大力宣扬。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上述资料,试给出你的分析。 要求:条理清晰,有说服力。不超过200字。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当下虽不排除有少数人为了牟私利,利用国民的热情将国学教育流于形式,教授者良莠不齐误人子弟,违背了国学教育的本意。但是,国学本身经过时间沉淀,内涵丰富,“国学热”的兴起能大大充实国民文化自信,提升个人修养,顺应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因此,学习国学,传播的是思想、精神,不应过于局限形式,应正确引导,大力弘扬国学,传播其中的精髓,才能真正发挥国学的现代价值。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