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题,通过考试没问题!

中国哲学史

睦霖题库>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

什么是“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二程的格物致知观点:
二程把认识过程讲的比较曲折。他认为心中有知,心中本来具有完备的知识,但心却又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功夫,然后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即“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即“格物”即是“至物”。即是就物而穷其理。
“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即穷理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即程颢认为,穷理须先一件一件进行研究,积累的多了,就能豁然贯通,认识最根本的理了。
朱熹对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说作了全面的发挥,他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即:
(1)“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肯定人有天赋的知识,这是认识的前提。
(2)怎样来认识天赋的知识呢?回答是“致知在格物”,即通过认识事物之理,来唤醒心中之理。
(3)通过日积月累,就会“豁然贯通”,于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答案解析:
进入题库查看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做题